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综合新闻
你还在读报么
发布时间:2024-09-02 09:44:56

□余旻樟

历史的车轮开进自媒体时代,人手一只智能手机,不光为了实现通讯功能,更多是为了完成闲时娱乐或获取快捷信息,这是很多中老年人没有预料到的——怎么没人读报了?

办公室里报纸往往没有翻阅过,当废纸处理的时候,仿佛还带着油墨香味。城市路口也不见了售报亭、售报摊,街道两边也很少见到阅报栏。有些酒店、银行、政府办事机构的服务大厅倒是时常有报纸免费提供,但也很少有翻动的痕迹。某音某手某头条成为了人们的全部注意力所在,倘若有人翻翻报纸,倒让人觉着挺新奇。

自报纸问世的数百年来,一直都是人们获取新闻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时务报》上甚至呼吁,“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有一句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先贤和伟人如此表述,无非是从主动学习和汲取营养角度分析读报的重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形发生了变化。

读报到底是什么时候慢慢从我们身边退出或淡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有的人没时间读报。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数字化改革已经影响到了角角落落,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发紧张,做什么事都要快快快。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着很多APP,有的需要在线审批,有的需要在线打卡,有的需要随手转发点赞,手机成为了移动“办公桌”。人们在出行、购物、休闲等时间点,手机永远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前人们手上往往拿着报纸杂志或书籍,当下却是拿着手机最为便利。

有的人不愿意读报。报纸信息时效性相对滞后,“第一时间”“一手信息”更容易让人津津乐道。年轻人普遍追求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短视频横行网络且题材丰富及时,特别能够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兴趣,报纸首当其冲被平替。同时,当下“卷”风肆虐,人们易产生焦虑浮躁的心态,时刻处于高压状态下,年轻人很少有耐心去阅读相对严肃题材的报纸或一篇较长的新闻报道。

有的人不理解读报。特别是00后年轻人,自他入学懂事起,智能设备就已经占据了全部空余时间,甚至基本没有接触报纸的机会。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报纸。为什么要读报纸,报纸是生活学习的必须吗?有的年轻人认为读报纸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是时代落伍的代名词,是low的表现。学校里复习资料汗牛充栋,却很少有报纸的容身之地。

在前数字化时代,报纸、杂志、书籍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必需品,长辈对年轻人的教诲往往离不开要多读书看报。当然也有一段时间,报纸好像惹上了负面舆情,社会上批判个别机关干部“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躺平状态。但其实那是人的问题,报纸没有原罪。

报纸具有严谨权威的特质。报纸不同于数字媒体,发出后随时可以撤回,报纸一般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因此报纸里的每一篇文章在编辑眼里都需要精雕细琢,从选题标题,到文字标点等,不允许有差错。特别是各级党报,比如需要表明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国家主流态度,官方媒体有绝对优势,国家态度和发言往往也不会借助自媒体发声的。党报上还有代表官方色彩和政府声音的评论,是社会公众政治态度取舍的基本依据。

报纸具有理性思考的特质。新闻事件的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如何正确取舍和判断,这恰恰是报纸和自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以党报为例,往有社会的经济的理论的专版,这类文章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对社会现象、经济事件或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供读者参考,这是读报的精髓所在。而众多自媒体短视频往往以“标题党”示人,文字七拼八凑,快餐式的信息输出严重腐蚀公众健康的阅读心理。

报纸具有稳重向上的特质。报纸作为最传统的新闻媒体,很重要的是坚持原则、还原事实、批判落后、弘扬先进。读报需要聚精会神,如同瑜珈冥想能够锻炼人的心智;读报需要逐字逐句,能够帮助我们增强阅读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写作能力。很多党报都开设了深度调查、社会聚焦等类型专栏,通过记录现实,第一时间对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帮助人们化解“疙瘩”,及时传播正能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报纸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飞跃”。无论是发行量,亦或是读者范围,这种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宣告了一个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

每一个时代从来不缺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英雄。如果把报纸比喻作人,那么它就是人类文明传播的“英雄”。英雄作为个体可以逝去,但英雄所展现出来的能量却永远不会过时。

数字信息时代不是要消灭报纸。数字新媒体潮流不可逆,它是人类文明传播的新赛道新路径,但并不表示报纸没有生存空间。至少在当下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传播深度上,新媒体依然乏善可陈。报纸作为探究性、调查性的深度媒介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特性,它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最能负载理性信息,最能促进受众的主动思考。甚至从生理和健康的角度看,报纸都较之其他媒介更为有益。因引,从长远考虑,新媒体与传统报纸或有选题表达、受众选择的各自分工,各有侧重,互利共赢。

学习情感需求事实上离不开报纸。从各大城市火爆的书市,到逐渐回温的实体书店,再到屏幕大热的读书读信节目,纸质书报似乎又有回暖的趋势。在电子书盛行的当下,人们还是更喜欢捧着纸质书阅读,而且数据显示,在全球大环境下,电子书的销量在下降。另外,在电子产品熏陶下长大的年轻人,对纸质的钟情甚至超过了老一辈。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和电子书的感情有些淡薄,缺少归属感,而纸质书报会带给我们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社会发展进步更应该要善待报纸。人类科学技术日益更新迭代,终究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成为科技的俘虏和傀儡。人们每天都在奔跑,蓦然回首,自己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奔跑。科技时代里,无处不快,有可能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最终变成被抽空了灵魂的躯壳,不要因为时代发展太快而失掉我们的优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多读报,不仅仅是为获得信息,也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让自己沉静下来,真正地认识自己,也认识社会。

最后说一句,报纸也许最后难以避免要走向衰落,但我们对待报纸的态度完全不用急于一时。抽个时间,找个位置,静下心来,读读报纸。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汪妙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