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外卖古今
发布时间:2018-12-24 13:45:45

如今,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外卖即刻来到您的手里,现在的都市人常常以这种简便的方法解决饥饿的肚子,以至于“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生意兴隆。据统计,这三家外卖平台,一年仅中餐订餐量就达3亿人左右。难怪,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外卖小哥满街穿梭,像老家溪滩里的“青条市”鱼,窜跑在石缝间一样,这已成为当下街头一景了。

外卖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在我国,古时外卖就很发达,要溯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

宋朝是一个文化发达、市民生活富庶的王朝,宋朝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国富民强,生活安康的朝代了。人们解决了基础温饱,手上有了余钱,自然就要提升生活质量,外卖这种供餐方式在那时就发达了起来,到南宋时期外卖更加繁荣昌盛。据史书记载,南宋孝宗皇帝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来招待宾客,而且“直(值)一贯者,犒之二贯”,吃得高兴了还给以小费。

除了皇帝要外卖,“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说的是当时的公务员呀、小白领呀,商人呀,每天下班回家也是不做饭的,下馆子和叫外卖是不二选择。如果要叫外卖,“逐时施行索唤”需派人到饭馆点菜,然后饭馆差人送上门,货到付款,如果是常客,餐具餐盒可在府上过夜,次日由伙计取回。

《清明上河图》上画着:一家脚店门前,兼任外卖哥的店小二,正端着两只碗出门送外卖。这脚店是什么店铺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酒店林立,多得数不过来,其中七十二家属于“正店”,别的全被叫做“脚店”。东北学者伊永文先生校注《东京梦华录》,给出过这样的解释:正店即“市店”,脚店就是“小零卖酒店的俗称”(参见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脚店一般指特色经营店,“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好比如今的中档餐馆,接待中档消费的客人,这种店通常有外卖服务。

到了清代,扬州画舫盛行,时常有人在画舫里一漂就是几天几夜,吃、喝、拉、撒、睡全在画舫中。饭馆瞅准这个商机,适时提供“订菜”,每晚趁船靠到堤岸时,即送来外卖。《扬州画舫录》记载:“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觞、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

“订菜”就是外卖。

看老舍的《四世同堂》:“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这是民国时期的外卖。老舍喜欢叫外卖,1949年后,老舍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吃。据舒乙说,有一次,菊花盛开,老舍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在北京,这叫作“盒子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

相比于我们现代一次性的餐盒和塑料袋,古代人送餐用具也不知道要高、大、上多少!

古代有一种送外卖的器皿叫温盘,可用来为食物保温,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上层瓷薄,下层瓷厚,中间是空的,使用时向盘内夹层注入热水,可以保持菜蔬的温度。另一种是食盒,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内有数层不等。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金瓶梅》第十四回写:“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儒林外史》第一回写:“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其中的食盒就是古代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专门用来盛放食物酒菜的抬盒。儒家讲“君子远庖厨”,所以厨房在饭堂或者住处很远的地方,食盒就是用来转移并保温菜品的产物。

古代商人精益求精的经商理念,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以及那精美环保的送餐器具,恐怕都是我们今天的外卖行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王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