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岭上的古凉亭
发布时间:2019-05-21 08:46:37

闲暇时,我时时想起我们村小陵岭上的古凉亭,那是我小时候经常亲近的场所。

我出生在小陵村,村庄坐落在屏门乡境内;在没有并入屏门乡前,它属秋源乡管辖。该村地处偏僻,多山少平地。开门见山,出门爬坡是这个村的最大特点,村民们翻山越岭更是家常便饭。你若空手爬山,或是带少许物品爬山,那倒还轻松,但你要是负重爬山的话,那劳累就可想而知了。“山岭弯弯二十四拐(弯),想想都要眼泪出。”这是我村老辈侬常念叨的一句顺口溜。

我村到公社所在地秋源村去,要爬一座高高的山岭,名叫小陵岭,路程至少要一个多小时。那时候,公社所在地是全公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商贸中心,相当热闹和繁华。因为全公社的社员都要来这里办事,去粮站购米、去收购站出售山货以及去医院看病等,都要翻过这座山岭。不知什么时候,山岭上建起了一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凉亭,供路人歇息乘凉。当过路人气喘吁吁地挑着山货,或是大米等爬到凉亭时,他们便迫不及待地一扔担子,嘘出一口长长的、惬意的气来,马上走进凉亭坐在石凳上,歇歇力,止止汗。若是有多人一块,便在凉亭里边歇边聊。有时候,他们站在亭前的空地上,向左面看看,那是公社所在地秋源村以及它附近的绵延起伏的高山;向右面望望,却是小陵村和它附近的座座大山。面前的山景,再加上已经爬过了艰难的上岭路,接下来要走的是轻松的下坡路,那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他们浑身的汗早已被山风吹得汗停热止,全身舒畅。

我在秋源初中读了两年初中和两年半农半读高中,外婆家也在秋源,因此我翻山越岭过小陵岭的次数比其他同龄人要多,感受也特别多。你要是晴天翻山越岭倒还不怕,那崎岖的泥路倒还结实不打滑。要是遇着下雨天或下雪天,路中的黄泥见了雨水,又滑又粘,让人常常摔得像个泥菩萨似的。大雪天,我们干脆在解放鞋上捆上几圈稻草绳,再拄上一根拐棍,一步一个小心地爬过山岭。当然,有那些农人翻山越岭的本领却很特别,他们常常挑着百余斤重的担子,以极快的速度翻山过岭。当然,他们靠的是强壮的体格和持久的毅力,靠的是坚持。因为他们时时牢记一个信念:上岭的路只会越爬越短,而离家的路只会愈走愈近。这种信念促使他们忘记了疲劳和酸痛,战胜了高高的山岭,走到了目的地,走向了胜利。

到了70年代后期,大队里下了决心,要在小陵岭岭脚凿穿一个山洞,以方便过往行人,解决这翻山越岭之苦。

大队里请来了风钻师傅,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们,使他们很用心地手把手地教村里人打风钻、装炸药、放炮等技术。这一干就是七年,终于凿穿了一个长约580米的山洞,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这个隧道虽然高低不平,且弯弯曲曲,又窄又低,还不能供车辆通行,但过路人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它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挥汗如雨的翻山越岭历史。

后来,大队里又投入资金开通了隧道两边的盘山公路。前几年,政府建设“村村通小康路”,对隧道进行了加高加宽、平整和浇筑,又对隧道两边的盘山公路进行水泥浇筑,终于使得中巴等各种车辆通行,大大方便了来住行人。如今,一天到晚,车辆行人穿梭似的通过隧道,奔向各地。

自从隧道凿穿以后,人们不再爬上山岭,不再到凉亭内歇息。偶尔有砍柴的、烧炭的,挖药材的、捕猎野兽的,或是到山顶上采收山核桃的农人经过这里,偶尔走进凉亭内歇息一会,想起过去翻山越岭之苦,不由长吁短叹良久。是啊,古人所向往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这些愿望,如今都已实现了。山里人的出行交通,已经相当方便。村村通了小康路,村路像网络一样四通八达,这是古人们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事啊。

如今,岭上的小凉亭,这个昔日过往行人的必经之所、热闹之处,却孤独地、寂寞地坐落在山顶。然而,它经历了风霜雨雪的侵蚀,见证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尤其是交通事业的巨大变化。它将家乡的变迁,时代的变迁尽收眼底!现在,虽然我们难得再光顾你,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时时想起你,怀念你。(汪兆兵)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