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讲一讲背心
发布时间:2019-05-21 08:49:04

背心,有夏天穿的,有冬天穿的,春秋也有背心,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背心在人的身上。

夏天穿的背心是白细棉布织的,有圆领子的,有鸡心领子的,早年能穿得起这类背心的人大约是一些干部、工人、老师。一件鸡心领背心穿着贴身,外面披上件短袖的确良衬衣,要多凉快有多少凉快,也很神气,衣袂飘飘,行走在大街小巷,乡间山村,令人羡慕。农民穿着麻布衣服,劳动在田地里,这种衣服也凉快,只是粗糙了些,颜色也不白,擦一把汗,皮肤有点痛。麻布背心很少见,一个村里只有那么一两个人穿,六月日头一晒,身体也烙上印子,脱了麻布背心,一件肉背心影子清晰可见,是劳动的记号。

中国的文化人,爱穿两种背心,一种是毛背心,一种是藏在衬衣里的白背心。毛背心的形象不用说了,随便看一部讲述民国文化人故事的影视剧,里面都会有穿毛背心者。鲁迅就是毛背心爱好者,他在收到许广平为他寄的毛背心后,开心得像个孩子。回信道:“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了,无需棉袍了。”而白背心,更是几十年来文化人的标志性符号,电影《山楂树之恋》《陆犯焉识》《唐山大地震》等电影里,都有出现。

背心的历史可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即有背心,不过那个时候不叫背心,而叫“裲裆”。你可以查一查《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还可以叫“两裆”——前面挡住一片,后面挡住一片。“裲裆”是怎么发明来的呢?没读到过专门的研究文章,《乐府·企喻歌辞》有句:“前行看后行,齐著铁柄裆。”可能源自古战场上士兵穿在身上,用来挡刀挡箭的铠甲。想想这也真是脑洞大开,从坚硬的兵器屏障,到飘逸的贴身小褂,背心的变迁还真是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古代,穿背心可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有段时间,它竟然还是身份的象征。比如在清朝,有一种正胸处镶嵌13颗纽扣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只有朝廷要员才可以穿着。普通官员看着眼红,纷纷效仿。到后来,便发展到了士兵人身一件。演清代的古装戏,衙门差役,背心前后两片上印有大的“勇”和“兵”字,老爷升堂,锣鼓“吭哧吭哧”一响,“哈偶——”齐声一吼,八个衙役背了刀,按两排八字分开,威风凛凛。

唐高祖李渊还是背心的粉丝,《实录》中有记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

文学圈里也不乏背心的爱好者,比如苏轼就很爱穿背心,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这样写道:“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披半臂”,应该是苏轼穿着背心。落魄之日,苏先生也仅能凭借一件背心自我安慰了。

那些年,穿一件一个字都没有的白背心已经叫人羡慕了。要是穿上一件正反面都印着如“淳安县饮服公司”“淳安县化肥厂”“淳安县茶厂”“航运公司”等有红字背心,那就是叫人仰视的。更了不起的是,白背心上印有“劳动竞赛奖”“青年突击队”等字样的,那一定会赢来人们敬佩目光。

现在,白背心少有人穿啦,代之兴起的是皮背心,丝棉背心。背心的历史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我想,此言不为过也。(王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