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担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9-06-03 08:40:53

“端午不要问,五月初五”是一句流行在家乡汾口和附近乡镇的一句民谚,如有小孩问起端午的日期,父母便以这句民谚回之。家乡方言“问”“五”二音同韵,故这句民谚听起来很是朗朗上口。

早在端午节的前几天,便有人早早地为“担端午节”做起了准备。家乡有“担节气”的风俗,“担”既送,“节气”即礼仪与礼品的统称。譬如说过年了要“担年节”,端午节到了,要“担端午节”,中秋节到了,要“担中秋节”。这三个节日的“节气”有两种人是一定要“担”的,一是准女婿要给准丈母娘家“担节气”,二是新学徒的要给师傅家“担节气”。传统“担节气”的礼品有三样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斜条”一块,就是带肋骨的猪条子肉,重量不限,但最少也得三斤以上;二是烟;三是酒。至于其它像糕点水果之类,你看着办。多了少了是你的客气,对方也不会太过分地挑你的理,意思到了就行。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带肋骨的“斜条”肉,个中原因,我不得而知。

因为“担”这三个“节气”的主要礼品是“斜条”,而一头猪就那么几个带骨的“斜条”,所以得早做准备。为什么要早做准备呢?因为早年的市场没有像现在这么繁荣,再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家乡也没有农贸市场。农户一年养一头猪,且大多都是用来过年的,只有少数人家有准备地选择在端午节、中秋节“出栏(屠宰)”。因为“担节气”是当地流行很广的风俗,所以用“斜条”的人很多,这样,就僧多粥少了,就得早早地到养猪户家里去订货了。也有那没有早做准备的,买不到有肋骨的“斜条”,便只能用那软条子充数了,但心里总不是个滋味,生怕对方挑理。

早年家乡的端午节似乎与屈原无关,倒像是全民卫生节,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洒上石灰,以防蚊蝇滋生,插上艾叶,以利空气清新。没有人家裹粽子,家家户户桌子上摆着的都是肉包子、煮熟的鸡蛋、腌鸭蛋和煮熟的新鲜大蒜头。有那要接待准女婿和新学徒的家庭,更是多买了肉,多做了包子,多煮了鸡蛋、鸭蛋和炒一些自家种的花生、蚕豆、瓜子什么的。因为客人来了得招待,另外受了人家的礼也得回礼呀,何况都是自家人。待客人要回时,便用肉包子、煮鸡蛋、腌鸭蛋和一些炒货零食把客人“担端午节”来的那个“果子篮”给塞得满满的,让客人满意而归。

也有长辈给晚辈“担端午节”的,这便是外婆家。小时候,端午节又像是儿童节,外婆老早便给外孙外孙女准备起了礼物,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衬衫短裤、布鞋新袜等“一身新到脚”。吃的更是少不了,鸡蛋、鸭蛋和糕点零食等,满满一大篮。端午节这天,小孩穿着新衣新鞋,兜里塞满蚕豆、花生,别提有多高兴了。

如今,家乡仍然延续着“担端午节”的风俗,但在形式上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进步,年青人不再拘谨于“担端午节”的形式,只是借这个特定的日子,来表达对应该尊敬的人的一片爱心。其实,亲人之间的交往,无须过分地注重某一种形式,而拥有一颗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余书旗)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