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千岛湖

快·准·活·美

点击打开
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夕阳无限好 人间重晚情——一位淳安老人和养老中心之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12-12 10:18:42

□通讯员 徐爱梅 张琼

古人说,养儿防老,这句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在过去的年代,人们通过养育子女来解决老年阶段的经济和生活来源问题,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家庭的解体、单一家庭的出现,中国的养老方式逐渐由居家养老向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购买养老服务的多元方式转变。随着我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县养老服务机构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现在有很多的老人选择了在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养老,于是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渐渐转变。可以说,今天的老年人是遇上了幸福时光。

然而,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的烦恼。物质生活虽然富足了,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到底是居家养老,还是住养老院,又成了许多家庭的新纠结。

今年84岁的李桂侠奶奶,曾当过老师、做过经理,在朋友的眼里是个有生活品位的人。可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过,会遇上“要不要进养老院养老”这一尴尬的问题。

挣扎,要不要去养老中心

那年正月,当人们还沉浸在欢乐和兴奋中,女儿走到母亲身边说了一句话:“妈妈,我开在杭州的店一直关着门,接着马上要到交房租的时候了,你说我是继续开下去还是随它不要?”良久过后,她又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先给你请个保姆暂时照顾下,然后去杭州处理下店里的事就回来……”

听到这个话后,李奶奶的心里就一直打嘀估:我是不是太拖累子女了?

从那一刻起,李奶奶就一直常常在自家门口的公园里徘徊,眉头就始终皱着……

后来的一天,一位退休多年的吴医师见李奶奶有心事,便特地走到她身边来说:“老李,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对吗?”

李奶奶就把实情告诉了吴医师。吴医师立马开导她说:“坐落在千岛湖镇高山区块的淳安县养老服务中心,那里的环境设施真的很不错,工作人员也热情周到,我已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了,感觉很好,我还有几个小姐妹也去那里了。要不你也考虑下?和我们作个伴,行吗?”

吴医师的话李奶奶是听在耳里,装在心里。但真要去那里,总觉得面子拉不下来,毕竟她有儿有女,子女对她也很孝顺。

去还是不去?李奶奶心里纠结万分。之后,吴医师也常常打电话问她考虑好了没有。

李奶奶左思右想后觉得,自己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左邻右舍的关系一直很好,子女又万分体贴,甚至无微不至。真要去养老中心养老,就意味着要离开子女的陪伴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去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这一切,对于80多岁的老人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那一刻起,李奶奶就茶不思、饭不香,心事越来越重。

看到子女为了照顾她,两头奔波、牵挂,李奶奶又于心不忍了,思考良久后她还是硬着头皮告诉子女,自己想去养老服务中心试一试。

初进养老中心,满脑子胡思乱想

李奶奶答应吴医师去养老中心后,在经过申请、轮候、评估、体检后,李奶奶顺利办理了入住手续,子女把她安顿好后,各自去忙碌了。

第一天,边上的姐妹纷纷来问候李奶奶,护理阿姨也帮忙铺好了床铺,整理物品,告诉李奶奶很多入住后的注意事项,李奶奶自我感觉还行。

第二天,随着问候声的逐渐减少,失落和孤独的感觉开始蔓延,李奶奶开始想家了。当独自一人坐在床上,她就感到万分难受,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有时候,李奶奶会想:我在家呆得好好的,怎么会到养老中心来?即便老朋友怎么开导,护理阿姨怎么宽慰,李奶奶还是难以转过弯来。

后来,李奶奶夜不能昧,严重失眠。没几天,身体就慢慢差下去,子女在万般无奈下,把她接回了家。

再进养老中心,艰难中学会适应

在家的那段时间,女儿放弃杭州的事业,专门在家照顾老妈。儿子更是妈妈家自己家两头跑,可是久待在妈妈家,却又不放心家中还有个小孙子。如果回自己家,却是放不下自己的老妈,真是心挂两头,身心俱疲。

为了不给晚辈添乱,李奶奶还是调整了心态,最后决定再去养老中心。

再次踏进养老中心,之前比较聊得来的室友因患病去了医院,李奶奶与新的室友因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生活上的互相不适应。于是李奶奶又开始思来想去,导致再次出现严重失眠,任由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怎么开导,她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一连好多天,她吃药也无济于事,子女得知此情后,便又急急忙忙地将母亲送到杭州去住院医治。

在杭州治病期间,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经常打电话问候她、开导她,时刻关心她的病情,并做她的思想工作,帮助她调整好心态,化解心结。

从那一刻起,李奶奶自己也开始找书籍看,找报纸看,尽量从中寻找养老中心过集体生活的乐趣。在医院里,李奶奶不断接到姐妹们的电话,大家都催她快快好起来,每一个电话里都充满了温暖的话语。于是,李奶奶很快调整心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也一下得到好转。

三进养老中心,享受快乐生活

因为有了前两次的经历,从杭州回到家后,子女怎么说也不让李奶奶再去养老中心了!她们总想要母亲过得好好的,子女还为李奶奶请了保姆,要她在家好好过日子。

谁知这个时候,李奶奶自己却呆不住了,一再要求子女把她送到养老服务中心,她要与养老服务中心的“姐妹”“兄弟”们在一起。

子女一时没答应,李奶奶竟然一到晚上就怎么也睡不好,翻来覆去心里总想着养老中心的那些朋友。后来,子女在李奶奶的强烈要求下,把她第三次送到养老中心。

这一次去养老服务中心,李奶奶是真习惯了。她几乎天天与大家一起唱歌、打牌、欢笑。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到门口的和睦医院去看,想到子女就给她们打个电话。就连中秋节那天,子女把李奶奶接回家,想让她在家多呆几天,李奶奶反而不习惯了,才吃好晚饭就要求子女把她送回去,嘴里还说:我不能离开养老中心那些朋友。

如今,李奶奶的心情很好,子女每周都来看她,有好吃的也是经常给她带来。晚上再也不用吃安眠药了,每天的睡眠都有6个小时以上。她白天吃饭香,能参加各种活动,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了。有时候,李奶奶还戏称,是养老中心给她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李奶奶说,养老中心有一支态度热情、工作认真、能吃苦、有爱心的护理团队,这是吸引她留下的重要原因。“她们每天给我们洗衣服,打扫卫生,还要烧开水,蒸鸡蛋,全心服务我们。就拿我来说,我腰部有病,她们就经常帮我洗头、洗脚、擦身子。这些话,我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遇到老人生病时,她们就帮老人打饭,提醒他们吃药,劝解他们放宽心态,还爷爷奶奶叫个不停,的确是不是亲人胜过亲人。”

这个养老中心,每月15号还集体给老人过生日,这看起来虽然是个小事,但是却让老人们倍感温馨。李奶奶说,现在不少子女工作太忙了,他们常常连自己的生日都会忘记,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是专职的,他们有时间、也有心来关注老人的生活,时刻记得给大家送上浓浓的爱。就拿饮食来说,食堂还不断为大家改善伙食,院长和后勤组也是经常在用餐的时候来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按大家的需求去调整饮食。养老中心还经常组织大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跳舞、合唱、朗诵、打牌,使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很丰富。

爱上养老中心,重塑养老观

三进养老中心的经历,让李奶奶切身体会到了,现在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种顾虑,也体会到了儿女的关心和难处。现如今,不管谁去看李奶奶,她都会告诉大家:淳安县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提质增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养老优质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养老服务培训中心等“三大中心”,目前已成为我县规模最大、服务面最广、功能最齐全的公办养老服务中心。

现在,李奶奶的心境已经和前几年截然不同。在她看来,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部分,应该坦然接受。养老方面也是如此,身为老人尤其需要放松心态。亲人如果心相连,子女孝顺,应该是到哪里养老都不是什么问题。

这一次,李奶奶将她的心理历程和大家分享,希望我们淳安的老人们能够改变对养老中心的看法,主动融入养老中心的集体生活,乐享夕阳生活。


养老重在三餐外

  人人都会老,养老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新中国成立以前,农业社会较低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在养老方面最费心的是老人的吃、穿、住等问题。时代在进步,当前我们面临的养老问题,早已不是以往物质生活贫乏时的吃饱和穿暖问题。对于养老,我们更应关注一日三餐之外。

  在养老方面,这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比如说居家养老,就算有大房子,有保姆定期来烧饭、洗衣,也有子女常常来探望,依然难以填满心灵的空虚。更别说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老人难以做出正确和及时的应急处置了。再比如说进养老中心,虽然省心省事还有伴,但却总有人因此指责说子女不孝,甚至有的父母内心里也是这样想的。有的老人思想很解放,虽然对养老中心心生向往,但是自身经济条件却又不允许。可以说,无论如何选择,都有各自的难处。

  笔者认为,养老方式固然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之间也或许有较大差异,但是有一点确实是共同的:那就是要重视精神养老,让老人们在一日三餐之外能够开心快乐。

  那怎样做才能让老人在一日三餐之外快乐呢?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多真心为老人考虑。

  新形势下,不但老人需要转变养老观念,子女也一样需要转变养老观念。如果子女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居家养老未尝不是很好的养老方式。但是如果子女工作繁忙,进养老中心也是很好选择。试问,让老人孤独地待在家里好呢,还是让老人走进养老中心和老头老太太一起生活好呢?很显然,老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晚年生活要好得多。只有转变了思想观念,我们的思想才能通达,才能跳出老观念的深井。同时,对于子女而言,老人便是老小孩,他们的内心非常敏感,所以,身为子女,无论多么忙碌,都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她们,多联系她们,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