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新闻 > 时政要闻
九旬摄影记者带我们重读一户农家七十年:根与土的史诗
发布时间:2019-05-09 15:18:39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来,几代浙报人积极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新闻佳作。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浙江日报和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于4月中旬启动了“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采访。连日来,以浙江日报部分新闻佳作为脉络,由原作者、一线骨干记者和浙大新闻专业学生组成的三代新闻人队伍,重读佳作、重返现场,传承历史、赋能未来,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浙江新闻客户端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五篇《一户农家七十年:根与土的史诗》。

   

“咔嚓”,1950年3月的一天,嘉兴城郊七星桥。灿烂春光里,20岁的徐永辉眯起左眼,麻利地摁下快门。镜头框住的,是第一次拍照的雇农叶根土一家,4岁的儿子叶兴富一脸惊吓的神情。

“咔嚓”,2019年的一个春日,仍在七星桥。蒙蒙细雨中,90岁的徐永辉再次将镜头对准同样已是满头白发的兴富,端着相机的手稳健如初。

七十载春秋,和新中国亿万个家庭一样,叶家像一棵树,开枝散叶,努力生长。徐永辉则在200余次的采访中,用镜头持续记录这一家四代人的生活。

作为“同走新闻路”的一支小分队,我们跟着浙江日报老记者徐永辉北上嘉兴南下台州,重访安居两地的叶家人。7天同行,我们倾听的,是一位记者和一户农家的70年情缘;感受的,是浙江大地的沧桑巨变。

       

今年4月15日,在“同走新闻路”报道启动仪式上,徐永辉向参加同走的后辈记者和浙大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叶家照片。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魏志阳 摄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踏上行程,徐永辉最先和我们分享的,竟是这首歌。

“那是我第一次被批准单独下乡,去采访解放后的新变化。”他的讲述,让画面渐次生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百废待兴;年轻的记者,意气风发。带着报社唯一的相机,他辗转8个小时,重回一年前他躲避国民党空袭的嘉兴七星桥。晒场上,两个孩子又唱又跳,让他喜不自禁地端起相机。当画面定格,他却心头一沉:他们还穿着解放前的破布烂衫,腰间系着一条稻草绳,面泛菜色!

五味杂陈之际,附近低矮的土屋里走出一对夫妇。“能给我们全家拍张照吗?”男主人叶根土热情问道。

       

今年春天,90岁高龄的老记者徐永辉(左一)和年轻记者何苏鸣(右三)前往黄岩凉棚岭村看望叶兴法一家。大家围坐在圆桌旁,开心地回忆过往。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邵全海 摄

70年后,这张黑白照片带给我们的触动,与当年徐永辉的感受别无二致:全家人虽衣衫褴褛,可憨厚的笑容里,盛满对未来的期盼。

“那晚我失眠了。”徐永辉说,他是苦出身,自然和农民心贴心。他深信,旧社会的苦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可站起来的中国人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告别贫穷,“我想用镜头记录这些改变!”

拍完照没多久,叶根土攒了些钱,带全家回原籍台州黄岩凉棚岭村去了。当徐永辉兴冲冲拿着照片再到七星桥时,眼前已人去屋空。

“我这人有点轴。”徐永辉回忆,后来每次路经黄岩,他都留心打听,问乡村邮递员,问旅店掌柜,问长途车司机……终于,1959年,那张9年前拍摄的照片和徐永辉一道,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叶根土面前。

“这拍的是我们全家吗?”已是队里积极分子的根土似乎已记不得9年前穷窘的模样。

“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啊!”徐永辉也瞧不出叶家9年前那种破败的景象。

“高兴,太高兴了!”歌声中回忆那场相见,徐永辉说,才9年时光,根土家的变迁就让人恍若隔世,“我激动得不知如何回应,于是举起相机:‘来,再拍张全家福吧!’”

“咔嚓”,叶家人的笑脸再次被定格。这组图文报道《一户人家十年间》,由报社总编配以长诗,发表在1959年9月23日《浙江日报》第4版。这是徐永辉第一次大版面发稿,他收到了数不清的读者来信。大家都说,在根土身上看到的分明就是自己。

       

嘉兴市南湖区逸和源养老院,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一位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在门口迎接。

“兴富啊,上回说一起整理照片,今天我都带来了!”未及走近,徐永辉标志性的大嗓门就冲他响起。

兴富是叶家大儿子,18岁在黄岩应征入伍,转业时机缘巧合被分配到嘉兴,如今在离七星桥不远的逸和源养老。

从毛头小伙到耄耋老人,徐永辉到根土家走访200多次,拍了几百张照片。翻看照片,一段段往事穿越时空呼啸而来。

“姐姐婚礼,你送的礼物最重!”拿着一张黑白照片,兴富不无“嫉妒”地回忆。

那是1962年国庆,在全省上下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当口,根土要嫁女儿了。

“我没想到,根土真没给女儿准备嫁妆;更没想到,我准备的那份贺礼——集合两张全家福的相框,被他当作陪嫁。”徐永辉说,因为这场婚礼,根土成了我省移风易俗的带头人,《陪嫁的“传家宝”》照片还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这张‘同心照’也不错吧?”拿起兴富弟弟兴友和对象冬青的照片,徐永辉咧嘴笑了。

彼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刚到叶家重访的徐永辉听说兴友“找对象”去了,立刻尾随去“把关”。“我们认识一年多,准备共建小家庭。”兴友直率地向徐永辉“汇报”。“看到他俩在读‘全会公报’,我就知道,这门亲事靠谱!”徐永辉说。

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肆虐中国,成千上万党员拼搏在抗洪一线。那年,兴富26岁的儿子胜忠光荣入党。“看你当时自豪的样子!”拿起父子俩看党刊的照片,徐永辉脸上的骄傲可没比兴富少半分。

2013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176万余人,叶家曾外孙女杨希晨考取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

“这张毕业典礼照片,是我凌晨4点赶往上海拍的。我和希晨说,她是叶家第一个本科生、研究生,帮我这个‘文盲’圆了梦!”说起往事,徐永辉感慨连连。

“徐老就像家人一样!”兴富说。70年来,叶家的大事记里总有徐永辉的身影,而《浙江日报》也未曾缺席,他的《陪嫁的“传家宝”》《一户农家六十年的故事》等作品相继见报,叶家的故事走向全国。

个体与时代总是紧紧相连。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看到叶家人稳稳扎根于这片火热的土地,昂首挺胸,生生不息。

       

开启“同走新闻路”的旅程时,我们心中藏着疑问:为什么是徐永辉?为什么是叶根土一家?

黄岩澄江街道凉棚岭村,从村口走向叶家小楼时,徐永辉走得特别慢,生怕错过任何细微变化;也说得特别多,对叶家的一切如数家珍:兴富的儿子胜忠在国有企业上班,兴友的儿子呈剑在台州开海鲜餐厅,兴法的儿子伟平则经营五金生意……

“我一次次来到这里,看着一户连件完整衣服都没有的雇农,盖起小洋楼,买了小轿车,出了大学生。这不只是他们的生活变迁,也是新中国70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坚持与奋斗,为时代作证,是我的幸福。”他说。

坚持与奋斗,又何尝不是对徐永辉的最好注脚?

无论过去70年还是同行这7天,无论起早摸黑还是山路崎岖,我们都深深感受到徐永辉心中的坚定信念——记者一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同走新闻路”报道小分队走进大棚,追踪叶根土外孙杨辉军(右一)的生活。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邵全海 摄

采访的最后一程,我们来到平湖泥泞的瓜地,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杨辉军夫妇。

杨辉军是根土的大外孙,他依旧是个农民,但已不是根土当年那样的农民。12年前上春晚时,他开始学种西瓜,如今已成好把式,把西瓜种出台州,种到温州、上海甚至西北地区。去年底,他又在平湖市郊支起了大棚。

“希晨呢?”“回上海啦,现在考上公务员,只有节假日才回来。”“女儿都工作了,你俩还这么拼命?”“还干得动!再干几年”……

“好日子不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奋斗出来的吗?”徐永辉转头问我们,亦像是自问自答。越过他的白发,辉军刚买的白色SUV格外亮眼。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根土一家的经历也许很普通,但因70年的持续记录而变得不普通;根土一家的故事也许很寻常,但千千万万个“根土的70年”拼起来就不寻常。他们,汇成共和国的“根”与“土”。

       

徐永辉与参加“同走新闻路”报道的年轻记者、大学生们合影。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汪驰超 摄

       

       

(资料照片:老记者 徐永辉 提供)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