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专题 > 理论园地 > 实践探索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评童禅福《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
发布时间:2019-07-11 10:10:14

浙江大学哲学系原主任、博士生导师董平

观点

◇在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成为“重中之重”的时代背景之下,童禅福先生这部著作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乡村建设与振兴的实践经验。

◇童禅福先生的这部书,不是一部“写”出来的作品,而是一部“跑”出来的著述。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无疑是新时代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童禅福先生所著《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一书,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读后颇有感触。众所周知,中国全社会的经济改革是从乡村开始的,经过四十年,“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改革起始于乡村,还须重回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如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化乡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当前社会整体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成为“重中之重”的时代背景之下,童禅福先生这部著作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乡村建设与振兴的实践经验。

童禅福先生的这部书,不是一部“写”出来的作品,而是一部“跑”出来的著述。作为一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曾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的资深记者,童先生十分善于“跑”,他“跑”遍大江南北,以河南刘庄村、河北周台子村、天津王兰庄村、浙江航民村、滕头村等8村1乡为标本,实地走访,深入调研,如实记述了这些村庄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与变迁。本书所记事件的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2017年,长达近70年。从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推广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如刘庄村、滕头村等乡村所实行的土地适度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集体制”,都做了客观翔实的记录。正是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又鉴于当前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所普遍存在的某些基本问题,以刘庄村、航民村、滕头村等仍行“集体制”而实现了集体富裕的乡村为对比的范本,作者提出了“新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概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做出了积极的有益探索。

回顾近70年来中国社会的整体历史发展过程,以土地所有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村社会所经过的巨大变迁,大致有几个重大历史节点:首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这一与千千万万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二是从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掀起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到1956年底,广大农村的“合作化”制度基本完成,土地所有权由个人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三是从1958年8月开始,旋即迅速向全国推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到1961年,全国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确立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四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全面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再次被“分配到户”经营,但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

广大农民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经历是复杂的,既有喜悦,又有艰辛。作者在本书中以诸多实例表明:“公社化”以前基于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合作制度,确乎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如浙江省的松崖村、千鹤村、河南省刘庄村等等,都迅速实现了农业生产丰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大跃进”、“公社化”之后,“浮夸风”盛行,生产“大呼隆”,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使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生产方式的重新调整,重新激发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迅速取得成效,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作者在实地调研中关注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几年短暂的繁荣之后,很快就陷入了徘徊和停滞。”其根本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自然也由此逐渐凸现了出来。”

按照作者的考察,“三农”问题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中之重,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在长期动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弊端”:“第一是不利于耕作管理和培养地力”,“第二是不利于农田建设”,“第三是不利于规模经营和产业培植”。尤其在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土地“碎片化”现象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大量离开土地,进城打工,逐渐丧失对于土地的热情,农村土地闲置、抛荒现象相当普遍,与此相伴随的是,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农村养老问题、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医疗保险、学校教育问题等等,成为“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仍然实行“集体制”的乡村,则实质上不存在“三农”问题。河南省刘庄村在史来贺的带领下,一直实行“集体制”,以村为经济核算单位,逐渐走上以高科技医药产业为主、农工贸一体化的新型乡村发展道路,2015年的全村工业产值超过3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万元,农民实行退休制,完全成为“乡村都市”。“这里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同样不愿搞承包而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浙江滕头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5万元,男60岁、女55岁以上者,每月可享受福利金2000元,村内实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考取大学、研究生,村里发给奖学金。大家都知道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当年为土地个体承包而摁下手印,立“生死状”的故事,但河北省周家庄乡的民众,却在1982年11月为坚持走集体化道路而摁下3055个手印。到了2016年,周家庄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9085元。村民们还享受着乡里大量的集体福利。

这些坚持走集体化道路而实现了集体富裕的典型例子,表明生产资料、土地资源以及生产方式的集体化制度,不仅没有在现代化过程中丧失其优势与活力,反而体现出了个体化生产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刘庄等“8村1乡”集体致富道路的切实调查研究,作者提出了创建以“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的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并论述了实现这一“新社区”创建的“三大要素”:一是“要有一个无私、干练、能干事的带头人,并依靠坚如磐石的党组织创大业”;二是“抓好集体生产支柱产业的开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起新时代的新型集体经济乡村新社区的平台”;三是“村上的资源只有实行整合、实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经济才会逐日壮大,村才会兴旺,民才会富裕,村民们才不会走上两极分化”。在这“三大要素”中,第一要素是政治保证,第二要素是经济保证,第三要素是资源保证,目的指向。“只有这三大要素具备了,解决好了,村集体经济一定会健康发展,村民们也一定会幸福安康。”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真正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何使广大农民能够充分享有国家整体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保险等社会公共生活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从根源上、制度上消除城乡差别,是问题的核心。如何实现农业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形成新型产业链,吸引农业人口从城市回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新型生活社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美丽乡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要达成的基本目的。童禅福先生在本书中所重点记述的刘庄村等“8村1乡”的集体化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的实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模式与经验。在这些乡村,除了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转型,农业、工业、商业互为补充,形成了新产业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农业供给侧转变,最终目的是产业链在转变提升中产生的价值和红利让村民们共同享有。一个村就是一个新型的经济综合体,具备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特点,资源实现了集约化的有效利用,生产力得到有效释放,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随着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以强化,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得以大幅度增加。在这些乡村,村民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道德共同体,他们能够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与成果,同时也都自觉参与到了乡村自治与管理之中。在这些乡村,无一例外地实现了村民生活社区的重新规划,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已经不是未来的期盼。

将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无疑是新时代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8村1乡”所走过的集体化道路的实践表明,对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源实行集约化经营,形成以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建立与新型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制度创新。应当指出,“三权分置”并不是否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由农民的个体化经营向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更不是重新走回到“公社化”生产的老路,而是针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之下所出现的新“三农”问题,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采取的对治方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基于社会现实的历史性变动而适时调整制度施设,因时制宜,与时偕行,使现实制度能够与人民生活的实际情态相适应,正是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根本原则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时代格局的现实变动而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理方略之政治管理智慧的体现。

童禅福先生这本“跑”出来的著作,以刘庄村等“8村1乡”为实例,既如实记载了他们坚定走新型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乡村共同富裕道路的历程,又基于时代现实,基于强化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而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深刻思考,预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未来前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能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我们期待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出现,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先贤所提出的这一伟大梦想。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于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