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稻子熟了
发布时间:2019-09-18 15:29:54

“秋天凉,稻谷香。”随着秋季的到来,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乡村处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随大人们一起割稻子的情形。

家乡在海拔较高的偏僻小山村,水田不多且分散不连片。在形同豆腐干似的层层袖珍梯田里,机械化设备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何况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因此,稻子脱粒时,稻桶便派上了大用场。

用稻桶脱粒,属于较为传统的稻谷脱粒方法。稻桶由厚实的松木板制成,呈长方形,一般2米长,1米高。宽度上下不一,上口大、底部小。稻桶的四角装有扶手,底部装上两根平行的坚韧耐磨的木头。便于在打稻时,拉住扶手拖着稻桶在水田里移动、滑行。新的稻桶请木匠制作完成后,主人会请当地文化人在稻桶两侧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以示吉祥丰收;或是写上“颗粒归仓”“农乃吾本”等,告诫爱惜粮食。这些字都写得笔墨浑厚、气势恢宏,落款则用小楷,注明置制年月及主人姓名。

每年割稻时,一般由男人把稻桶扛到田头。搬运这大型农具时,不仅需力气,还得讲究技巧。这庞大而笨重的稻桶,如果两个人抬,既费劳力,更会遮住视线,走在田埂上配合不默契容易摔跤。好在木匠在制作稻桶时,在稻桶两内侧腰部钉设了两只“耳朵”,预留了3厘米见方的“耳孔”。只需把稻桶竖立起来,用小木杠插入“耳孔”,然后往人站立一侧略作翻转,便可横扛着小木杠走动。远远望去,稻桶犹如一顶巨大的木帽子扣在身上。背稻桶人,自然是小心翼翼,“负重前行”。

稻桶到田里之前,女人们已经早早拿着镰刀、扁担、布袋子来到田里,割出一块空地用于置放稻桶。稻桶在田里摆好后,忙碌的打稻谷便开始了。负责割稻子的,把割下来的稻束放成一把把,稻茎要朝稻桶方向堆放。稻把放多少,以打稻人刚好双手能捧住打稻为准。数量过少,打稻速度慢;稻把过大,脱粒不易干净,谷粒易夹杂在稻把中。

打稻一般由两个人各站立一侧,面对面同时开打。打稻人根据自身手掌大小,双手将稻禾紧紧捏住,然后来到稻桶前,将稻禾举高向上挥过头,然后快速、用力将稻禾打在稻桶靠身体一侧板上。两个人打稻,需交错进行,一个打下时,一个正在高举。一般打三次,停下来将稻禾翻身后,再打三次,再停下来将稻禾从中间翻出到边上,打三次。这样原来沉甸甸的一把稻禾,经反复敲打后,谷粒便全部脱落在了稻桶中。

小山村由于海拔高,气温偏低,因此每年只种一季水稻。但是,独特的自然环境,较长时间的孕育,稻谷不仅收成高,亩产千斤,品相更是上等。记得那时候新谷碾出来的新米粥,吃起来特别香甜,至今还忍不住想再尝一尝呢!

如今,农村里用上了收割机,稻桶作为曾经不可或缺的大型农具,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詹龙飞)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