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坎坷历程磊实人生——“外来和尚”程训琨的点滴故事
发布时间:2008-01-10 17:04:48
坎坷历程磊实人生――“外来和尚”程训琨的点滴故事

  “我是一个73岁的从淳安退休的老教师,从1957年到2007年,整整五十年了。想不到这次秀水节我被作为佳宾邀请到了千岛湖,饱尝了五十年的师生情谊,了却了我对千岛湖青山秀水的五十年恋情。想当初,肩扛肩挑将老淳中从老城(贺城)搬到排岭,为了建设排岭的道路(现叫新安大道和排岭路)每人必须完成3000公斤石子的任务……对如今千岛湖的美景真是有太多的感慨!感谢我的学生还将我这个老师记挂在心,感谢千岛湖人还记得我这个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淳安的外乡人……”――这是老教师程训琨在2007年10月7日写给本报编辑部书信中的片段

  程训琨,这个来自安徽绩溪县的“外来和尚”,从少时走出皖南十万大山来淳安追求梦想,到扎根浙江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淳安的教育事业,执教41年来,学子逾万,既创办农村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工农兵大学,也创办过电视大学教学班,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虽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却始终坚持着“立业种道”的信念,在淳安大地上经历了一段无悔的岁月。

从徽州到“小上海”――父子两辈的轨迹

  徽州有个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安徽土地贫瘠,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产量非常低,当地人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养活自己,许多安徽人往往在十三四岁就外出谋生。

  程训琨于1935年出生在这有着“前世不修”之称的徽州绩溪县北村。5岁丧母,7岁读书,自幼受尽煎熬,14岁小学毕业,天资聪慧的他虽然考上了中学,但是家庭贫困使他不得不辍学在家。虽然年幼的程训琨当时并没有“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觉悟,但是对课堂却怀有简单并且执着热爱,为了能继续学业,当年夏天,他写信给了远在淳安县文昌镇航头村的父亲,随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决定来淳安继续学业。

  当年的腊月严冬,瘦弱的程训琨背着30多只麦粉�,摇摇晃晃地走出皖南的崇山峻岭,走上了父亲14岁那年也曾经走过的道路:第一天从绩溪县北村出发步行来到歙县安同,第二天从歙县安同走到老淳安的威坪,第三天从威坪走到贺城,第四天用半天时间从贺城走到了文昌镇的航头,中间整整用了三天半时间。年少不知愁滋味,路上偶尔回头望望身后的莽山峻岭,14岁的程训琨心中没有悲伤,只有淡淡的惆怅和丝丝的期待――繁华的航头,多年未见的父亲,我来了。

文昌镇的航头

  航头别称“小上海”,地处临岐大源和文昌小源的两源交界,不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运输也非常方便,是本地商人和徽商的贸易中转站,经济繁荣。从航头出发,走水路可以沿着新安江去建德、桐庐和杭州,走陆路5天可以到达杭州。附近乡镇的木材、茶叶、桐油等本地特产在此囤集统一运出,外地商品进出也需要在这中转。程训琨的父亲在他14岁那年来到文昌镇航头,从此成为了当地一家商店的管帐。

  刚到航头时,学校还没有开始招生,于是程训琨也暂时在一家南货店里(杂货店)当起了学徒。每天天不亮,他就早早起床,踩着光光的石板街一阵小跑后来到店里干活。先把屋里屋外清扫干净,随后烧好开水、做好早饭,之后就静静地等候其他店员来上班。等到店员来到后,程训琨除了学着称量、做点杂事外,其他时间都沉浸在书的芳香中:一个柜台、一袭长衫和一本书,便成了航头小镇的一道风景。

  就这样一边当学徒一边看书,半年后,15岁的程训琨考上了淳安县城唯一一个中学“淳安初级中学”的初二春季班。两个寒暑轮回,中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他被保送到建德师范学校读书。等到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直接分配到了严州中学当物理教师,1955年他被推荐到了浙江教师进修学院深造,1956年起幸运地成为学院的物理教研员。

  不出意外的话,这位年轻的省城高校教研员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淳安的山山水水也将成为他记忆中一个简短片段。

  然而,命运不可知,人与一个地方的缘分也是如此。

水淹贺城――移民搬迁的记忆

  1957年,在席卷全国的反右运动中,程训琨被下放到了淳安农村接受改造。从省城高校教研员到偏远山区的农村老师,强烈的反差让他有些失落。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淳安这片土地依旧那么亲切,当地的百姓还是那么热情。

  既来之,则安之。程训琨来到淳安后很块调整了心态。当时淳安县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形势需要,决定在文昌航头兴办淳安第三中学,对航头有深厚感情的他马上主动请命参与新学校建设。从校舍选址、课桌椅订做、教学仪器购置到教学安排,学校里里外外的每一处都留有他忙碌的身影。

  1959年学校才刚刚建好,淳安这块古老土地上又遇上了一场亘古未有的巨变: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和水库的蓄水,使贺城、狮城和大量集镇、商埠、港口沉入了波涛,富饶的土地一夜间成为水泽之乡,淳安第三中学和长源四中也因此合并为临岐中学,迁往临岐。

  学校搬迁是一项重任。当时的淳安第三中学有3个班级共9个教职工,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要搬的物品却不少,桌子、凳子、教学仪器等一切能带走的财产都要全部搬走,最麻烦的是从航头到临岐的路程颇远,步行需要整整5个小时,而且为了赶时间,搬迁工作还必须在暑假内完成。

  扛桌子、搬凳子,精力充沛的程训琨和所有老师、学生一同上阵,在航头到临岐的山道上走了不知几个来回。当时学校养有两头100多斤的猪,搬迁的时候都舍不得杀,大家便决定把猪赶到新学校养。考虑到中间有四五十里山路,长距离“押运”两头猪很不容易,程训琨就亲自压阵,带了3个学生,每2人为一组前后“押运”一头猪。大家早上6点打航头出发,结果路才走了一半,两头猪的脚磨出了水泡再也不肯挪移半步,眼看太阳不断西偏,大家心里都急的不行,总不能在这荒山野岭和猪一起过夜吧?最后还是老程想出个主意,替猪穿上了草鞋,这才把两头“娇生惯养”的猪唬上了路,而等大家到达目的地时一看时间,已是晚上6点了。

  除了搬迁学校外,程训琨和他的学生们还要帮助百姓搬东西。离贺城10里路的东齐一片有五六个村子,程训琨和他的学生们便帮当地的移民挑东西,往前接十里,往后送十里,直到大水渐渐把村庄淹没。一直住在航头的父亲在那年也随人流搬迁来到了临岐,从此开始经营小摊,可是由于学校的事情繁杂,程训琨甚至没能在移民搬迁时帮上父亲半点忙。

  1959年9月,淳安大地的天空中降水特别多,大坝合龙后,水库从四面八方接纳了近千条河流和山涧,水位上升很快,一个个熟悉的城市、集镇、港口很快沉进了深深的湖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海拔108米以下的皆沦为水域。沧海桑田,也不过如此。

  如今,望着千岛湖无限风光和碧深深的湖水,程训琨常常不由自主地感慨。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登山者的感慨,而千岛湖的美景的得来显然比这更加艰难、更加沉重。这壮阔水面上看起来仿佛是洪荒初始,而水面下却有无数繁华街道、有绵延千年的人文彩墨。

献身教育――虽几遇艰难而无悔

  凭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程训琨的表现很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并于1962年被调到了淳安中学担任物理老师。

  当时淳安中学从贺城搬迁到火炉尖才刚刚两年,不但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而且师资力量也相当薄弱,整个学校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候。当年下半年,淳安中学开始挖建内操场,大家都用车子把土从长长的阶梯上推下来,拉到淳安第二中学去添水塘。有一天程训琨在搬运基石时,一不小心脚滑而倒,被载满石块的双轮车压住了颈部,额头落地重重撞在了石头上,整个头皮被地面挫刮外翻,沙子和泥土都混进整面的伤口,血流满脸,被同事和学生送进了医院,整整做了2个多小时的手术。诊断结果是:额头微血管断了两根,脑神经断了三根,虽经修复,但至今仍留有经常犯痛的后遗症,每当天气变化或者受到辐射时就隐约做痛。

  1969年程训琨与同仁一起兴办“淳安县工农兵大学”。此后的三年中为当时落后的淳安培养了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农村电工、钳工、机械修理工和农村赤脚医生。在办学中,一次他带领机修班下农村实习,来到淳安与开化两县交界小山村加工厂里维修柴油发动机,正在装配齿轮箱时,一个学生不注意把飞轮转了一下,结果使他手指轧断,鲜血直流,为了包扎,他左手紧抓住右手手指,凭借惊人的毅力,跑了十多里山路才来到当地镇卫生所治疗,在卫生所放开左手后,便立即痛昏了过去。

  几次重创,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立业种道”的为人信念,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程训琨当年带过的学生,对他的印象都特别非常深刻,对他特别有好感。

  80年代初,面对恢复高考和大批上山下乡知青返城成为改革开放主力军和社会急需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的现实,程训琨毅然挑起兴办“职工学校”的重担。除了对因文化大革命而耽误学习的返城知青进行授课外,还对商业、粮食、供销、二轻等近3000名职工进行了语、数、理、化课程全面补课。教学过程中,淳安青年的强烈求知欲让惊讶不已,于是他马上向杭州市电大分校提出在职工学校中开办电视大学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两个专业班,随后自己既当班主任又当辅导老师,把专业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因为他的辛勤工作,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了真本领,他所带的班级也在1986年被评为了杭州市电大先进教学班。

  要想教好学生,自己就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加远。虽然自己曾是省城高校教研员,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面对改革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他比别人更善于更新自己的知识。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他曾进入了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函授大学“企业管理心理”专业和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专业学习,各种论文多次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上。

  上世纪80年代程训琨被吸收为杭州市远教研究会研究员,浙江人才研究会会员;2006年他被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高级研究员,同时被评为“2006年度世界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才”;2007年5月1日“时代英模――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五一’表彰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他被授予了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时代英模”荣誉称号。

  程训琨这位安徽来的“外来和尚”和许许多多外来者建设者一样,在淳安这块火热的土地上,经历岁月的磨砺,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绩,推动了淳安发展,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青山不老,而人却渐渐被光阴漂白了头发。1995年程训琨退休了,由于老伴是文昌镇文昌村人,两人就住在了文昌村,到了1997年,为了让几个孩子省心,搬家到了杭州。

  虽说住在杭州,程训琨却经常来淳安转转。在他心中,淳安不仅仅是他付出过青春年华的地方,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这块美丽且贫瘠的土地,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现在仍然有许多事牵动了他的心。

  精力充沛的程训琨频频走访企业、农村,对企业管理现状、对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状,对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钱塘江生态环境的环抱进行了研究。他所撰写的许多调查报道,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首肯。

  2002年11月13日。程训琨和妻子回到文昌村探亲。老两口刚到,住在村里的大舅子何万忠就来告诉老程,村西北角上的那座祠堂因为年久失修,破败得厉害,村里想拆了它。

  老程一听,心头一悸,因为何氏宗祠虽算不上是什么国家级文物,但它毕竟是一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重要的是,它是文昌祖先留给子孙的文化遗产。为此,他主动请缨,发动了全村老人向县政府提交了请求书,同时还查找了何氏家谱,拣出其中关于何氏宗祠、何家历代文人的文献材料一并上交,获得了县政府的支持,终于保住了祠堂。

  在查阅何氏家谱时老程欣喜地发现,何家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何氏家谱中记载了许多民生故事,非常值得搞旅游开发。为此,2006年夏天,老程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跑遍了文昌镇方圆十里的村村落落,在这期间,他发现了瀑布、温泉、原生态林木等十五个自然、人文景观。随后,他将这些景观连同何氏宗祠一块设计成为一条旅游线路,觉得这条线路极具价值,如果实施得当,不但能保护何家祠堂,还能会给文昌乃至淳安带来经济效益。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具体方案,甚至还画出了详细的图纸,希望自己能给当地的建设出上一点力。

  四年下来,程训琨和何家村的几位老人们保护明清古建筑的事,在全县里都出了名。2007年3月9日,《都市快报》用题为《为了一座古建筑,七旬老人奔波四载》的整版篇幅对程训琨保护古建筑的故事进行了报道。在这期间,有人竖大拇指,也有人说起了风凉话。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特别是对程训琨这个“外来和尚”来说,保护宗祠,一不为利,二不图名,目的是为子孙后代留点文化遗产。

  2007年的秀水节前夕,程训琨接到了当年自己所教的电大班学生的电话。几位学生非常热情邀请他和老伴来看看秀水节,来看看淳安这几年的新变化。

  程训琨和老伴被学生接到千岛湖镇的海外海大酒店住了几天,期间看了秀水节开幕仪式,跑到广场看了文化踩街节目,也曾兴致勃勃地逛过了刚刚建成的秀水街。抚今追昔,望一望林立的高楼,看一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从徽州的十万大山到浙江西部贫困县,程训琨父子两辈人都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淳安的建设。

  人生路坎坷,但是“外来和尚”程训琨却深感殷实、无愧乡亲父老。(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古月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