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光阴虽老去,当年事依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8-12-05 17:40:07

  编者按:一张老照片可以引出很多故事;一张老照片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感怀。为配合我县开展“三大纪念”活动,《今日千岛湖》从2008年7月开始征集老照片活动,现已全部结束。活动中共收到了近百张形式多样的老照片,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千岛湖形成初期的(包括移民时期的照片、老县城照片)等。这些照片让我们分享了那份记忆、那份情怀,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淳安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尽管限于时间与版面,热心的您送来的老照片我们无法全部刊登,但在这里我们都要表示真诚的谢意,谢谢你们的参与,谢谢你们的热情!

  让我们留着一份记忆,留住一份情怀,更加热爱故土,更加热爱生活……

  如果说岁月是一条变幻的河流,溶解了许多昨日的记忆,那么,老照片则是这条河流中不可溶解的沉淀。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个历史时刻的真实记录,不仅记下了当时的场景,也记下了场景内外人们的那份记忆和那份情怀。

  今年7月初,本报发出了老照片征集启示,马上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在过去的5个月中,随着一张张老照片刊出,读者的兴致也越来越高。在活动中,记者发现,这些照片提供者的背后也拥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历史发酵,气更香,味更醇。的确,对于淳安这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县来说,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人物一:

  文昌村老照片提供者程训琨

  老程的祖籍在安徽,但是他从14岁来到淳安后,就一直在淳安长大,后来还在淳安成家,在淳安工作。现在老程退休了,但是他却一直想为淳安做点贡献,于是就选了文昌这个点(他的妻子是文昌村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挖掘研究文昌的历史,研究文昌怎样进行旅游开发等等。

  老照片活动开始3个星期后,大概是在8月初的某一天晚上,记者接到了他的电话。老程在电话中急切问记者:“看到你们报纸在刊登老照片,我这里恰好有一张文昌古村的照片,不知道能不能用?”记者说好照片当然多多益善,希望他通过网络或者信件把照片寄过来。没有想到,一个星期之后,老程居然专程从杭州赶来千岛湖镇,带来了一张保存良好的黑白照片和几篇有关文昌历史的文章、诗歌。他对记者说,因为怕寄信慢,所以干脆自己亲自跑来一趟。后来,虽然只用到了那张有关古文昌村的照片,但是他却在记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物二:

  金峰乡普慈村老照片提供者吴小珍

  这是一张刚翻印的黑白照片,照片中占据位置最大的是高高的山,在山下有一个由白墙和黑瓦组成的村落,在村落的前面是一条宽大的河流(新安江),河流上还有白帆数点,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这就是我以前的老家,现在已经淹没在浩荡湖水里了。”54岁的吴小珍轻轻地说。对她而言,这张老照片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1959年的时候,吴小珍恰好4岁,她的爸爸是一名知识份子。当时,因为老家就要被水淹没了,吴小珍的爸爸便特地跑到了贺城,叫上了照相馆的师傅,来到村对面的朝山,拍下了村子的全景。照片洗出来之后,村里的许多村民向他要,因为马上要移民了,这一走,就再也看不到老村子了。

  “现在看到这张报纸上刊登出的老照片,你想到一些什么了呢?”记者问。

  “想到了父亲,还有老家。”吴小珍说:“我家的那张照片早就潮掉了,这张照片是我从邻居家要来去照相馆翻印的。当时,这张照片拿出来时,许多老人看到了眼泪都哗哗流,往事如风啊!而我的父亲,早在文革年代,就被革去了性命。现在,照片虽在,但是父亲和老家都已经不在了……”

  吴小珍说,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恍惚中,时光似乎回到了从前,她又变成了4岁的小孩,抬起脚丫一迈,迈进了老房子的大门,放眼一看,房屋的中间依旧是天井,堂前依旧摆放着八仙桌、太师椅,两边是两个正房,老人们也都住在楼上……

  人物三:

  13团3连部分战士在千岛湖水上捕捞

  作业现场合影的照片提供者徐梦大

  徐梦大是本报的通讯员,虽然经常在报纸上见到他的文章,但是记者对他的往事却不太了解,直到他所提供的老照片在报纸上刊出,读到了他写的回忆文章,才知道他有过一段军营生涯。

  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13团是在1970年5月成立的,当时部队的干部来自原东海舰队,战士来自原新安江开发公司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部队退伍战士,兵团的驻守地就是年轻的、尚待开发和建设的千岛湖。当时,徐梦大被分在捕捞二队从事捕鱼工作。

  “我被分配在小金山林场,一个连有上百号人,条件很艰苦,白天上山种树护林,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有时候想家了还不能说,只能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后来大家熟悉环境了,一年到头除了一个月修整渔网外,其余300多天基本上都在水上生活、生产。”这是徐梦大对当时的回忆,可那时候他们好像都不会叫苦,相反还庆幸有这样锻炼人的好环境呢。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本报开始老照片征集的呢?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提供的老照片应该是刊出的第一张呢!”记者问。

  “我是通过报纸知道这个事的。当时我就想,自己家里好像也有几张有意思的老照片,特别是这张13团的捕鱼现场照片比较有纪念意义。这么多年过去了,千岛湖上的捕鱼模式变化很大,千岛湖镇也评上了国际花园城市,而我的战友们,有得已经回城工作了,有的当上了领导干部,有的还在千岛湖工作,所以自己的感想也挺大。”徐梦大这样告诉记者。

  人物四:

  移民惜别虹桥照片的提供者徐树林

  “湖底虹桥称古虹,古虹卧虎又藏龙。三都赤子聚胜地,万谷清泉奔龙宫。大泽腾龙千岛壮,故园寻梦一湖浓。喜看新镇临湖立,一桥飞架气更宏。”这是徐树林在《惜别虹桥》一文中的诗句。虹桥,这座威坪蜀埠的有名古桥,现在已经长眠在威坪水域。

  徐先生是自己前来报社投稿的,当他向编辑提供的古虹村远景和移民惜别虹桥这两张照片时,记者正在办公室写稿。由于编辑正在排版室工作,他便请求记者把他的文章从电脑中翻出来。虽然他的手写稿已经输入电脑,但是他却执意要自己仔细校对一遍。对这电脑中的稿子,他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直到改动了几个文字,确定全文没有任何问题了才罢休。作风严谨,这是老徐给人的第一感觉。

  徐先生提供的这张威坪蜀埠古虹村移民惜别虹桥的老照片是1960年2月拍摄的,他在文章中这样写到:移民前夕,全村人相拥虹桥上,摩肩接踵,亲密无间,作最后一别,将对故乡的千千结,脉脉情,都浓缩在这张照片上。

  的确,这张老照片凝聚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同时也凝聚了威坪蜀埠人对这个时代的情感,对于所有当地人来说,虹桥几乎是一种象征了。所幸的是,如今的威坪镇更有威坪大桥横架南北,气势更盛。

  除了以上的四位老照片提供者外,记者还联系到了许多其他的老照片提供者,在这些人之中,年纪轻的50多岁,年纪大的已经80多岁了(比如,现年80多岁的余名声先生,他提供了一张1948年1月淳安县立初级中学第二十届毕业的合影),在和他们的对话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他们抚今追昔的别样情怀――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淡淡伤怀,也有对重温曾经辉煌的强烈感慨。(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见习)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