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知青 “图书活字典”和斑竹—— 李明的多彩人生
发布时间:2011-03-25 07:58:21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个称谓,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人的嘴里,这些称谓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称谓和人的名字一样,仅仅是一个代号,但是和名字不同的是,每一个称谓都代表着一段特定人生的经历。

  在记者所有认识的人中,她拥有的称谓(或者说身份)最与众不同。知青、“图书活字典”、版主,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称谓不但横跨了三十多年历史长河,而且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真让人感慨命运的出人意料和多姿多彩。

  她的名字叫李明。

  有关她的故事,就从知青开始。

她的身份是知青

  李明出生在宁波,家有一个哥哥三姐妹,在姐妹中她是老大。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因为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来到了新安江电厂。1968年李明就读于建德中学,没想到,才读了四个月的书,学校因备战需要被撤销。次年,国家开始号召知青下乡。

  知青下乡,就意味着户口从城镇变成了农村,所以很多适龄青年都不愿意。但是年少气傲的李明一心想到更加广阔的农村去干事业,便主动要求成为了一名知青。很快,她的身份就变成了淳安建设兵团24连3排的女战士。

  “我至今仍忘不了刚到龙川湾的情景!”回想当年岁月,李明感慨万千。

  1970年10月份的一天中午,李明和200多名知青分乘5条轮船,从岭后码头出发,被送往各自的目的地。随着轮船前行,两岸越来越荒凉,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在沿途下船后,船上的人已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15人。夜色如墨染,越来越暗,整整6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到了码头。

  “深一脚,浅一脚,我们随着老知青翻过一座土坝,再换乘小舢板,又走了很长的山路,才到达24连的连部。这个时候,连队负责人告之,我被分在3排,将去一个名叫‘新旺塘’的地方工作,而从连部到‘新旺塘’,要走2个小时,还要再划船!”李明说。

  次日,李明和另一位女同志赶到了“新旺塘”,她们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视野中只有一幢拥有三四间房间的平房,每个房间仅有八平方米左右。连同原先驻扎的3位同志,整个“新旺塘”范围内,只有他们5个人。“哇”的一声,和李明同来的姑娘当场就哭了。

  不能哭!尽管李明心里也特别想家,嘴里早已填满了苦涩滋味,但在众人面前,她默默承受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热土吗?”只有躲在被窝里,想起家的温暖,她才一个人默默流泪。这一年,她17岁。

  幸好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朝气,虽然心理落差久久难以消除,但是生性倔强的李明还是打算干好每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趴在简陋的桌子上,李明写下了一封充满时代气息的家书:亲爱的父母亲,我一切安好……成为了知青,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父女、母女之间的关系,而且有着更深的一层――革命长辈与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关系……我既然来到这里了,就应该专心干革命,服从革命需要,以革命利益为重……

  “春天,我们造林,带着冷饭腐乳上山,一天要挖几十个树洞,双手血泡叠血泡;夏天,我们养鱼,每天五点起床磨豆饼,然后划船去鱼塘投饵、施肥,双脚被豆汁和粪水都沤烂了;秋天,我们运肥,风餐露宿,手划着船往返几百里去县城挑粪;冬天,我们清塘,赤脚踩着薄冰下水,把所有的鱼塘都清理一遍,再撒石灰消毒……”李明一边将知青年代的照片一张张展示给记者看,一边将知青年代的工作娓娓道来。

  龙川湾的各项条件都非常落后。没有电,没有广播,每个月每人只能分到4两煤油,一个星期只能看到一次报纸。虽然环境艰苦,但是日日的劳动,却让这些知青很快就褪去了稚嫩,从娇嫩的城市青年,被“锻造”成了铁骨铮铮的硬汉和铁姑娘。他们学会了几乎所有的农活,无论是插秧、割麦、砍柴,还是划船、挑担、种菜……

  在龙川湾,李明度过了整整6个春秋。

  李明自成为知青来到淳安后,一直没有长久离开过千岛湖。在采访李明的前几天,她刚好将远在宁波的父母接到身边,打算好好尽一尽孝。她说:“我爱我的母亲,尤其感激她在知青岁月的赠书举动。正是她,让我鼓起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这是一个辛酸并甜美的故事。当年李明刚刚来到龙川湾不久,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加上当地条件艰苦、生活枯燥以及心理落差大,心中有了一些苦闷。有一次,因为受到连队批评,她特别不高兴,就在过年之前写了一封充满忧伤的家书。

  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怕她想不开,居然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就立即启程赶到了淳安。

  “母亲到的时候正好是正月初一,由于无法与我事先联系,她踏着没踝的积雪来到了连队,但是却发现我已经去运肥了,于是又急急忙忙往排岭赶。母亲从来没有来过淳安,面对着这个完全陌生的县城,她采取了最原始的寻找办法,在每个码头、每条街道、每个商店里出入苦苦寻觅。后来,当得知排岭运肥的码头有两个,一个在里杉柏,另一个在湖滨公园时,她就在这两个码头不停来回走。”李明一边回忆一边表示,后来夜色渐渐降临了,母亲依然没有找到她。幸运的是,当母亲最后一次来到码头,拖着沉重的步子准备失望而归时,突然发现了女儿正从一条停泊着的船中走了出来。

  “母亲一边大声唤我,一边踉跄向我冲来。我顿时惊呆了,从船上大步跳到岸上。两个人在湖畔拥抱成了一团,泣不成声。”李明表示,回想起当年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这一次,李明的母亲带来了一个沉重的包裹,里面有整整一叠市面难买到的好书。她对李明说:“这里生活和工作很辛苦,如果心里苦闷了,就多看看书吧!多读点书,学了总会有用的。”这一刻,李明的眼睛迷糊了。

  一段珍藏的记忆冲进了她的脑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迷上读课外书,但是家中藏书有限,学校里图书室又不对低年级开放,父亲干脆“开后门”给她办了一张单位的借书证。和其他父母不同,他们不但不禁止她看“闲书”,反而还把自己推崇的书介绍给她。记得刚读《红楼梦》的时候,为了让李明能搞懂这个封建大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她的母亲甚至画了一张图表,整整给她解释了一个晚上……

  回忆,充满温馨的回忆!……在湖边,李明抱着母亲千里迢迢带来的书籍,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任由风雪迷漫了双眼。

  “母亲的这次探望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也带了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从那一天开始,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我不想再虚度光阴。”李明说,当时兵团的生活是枯寂的,很多人把空余时间用在了闲逛、打牌、谈恋爱上,她却捧起了书本,她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生活。

  在知青年代,李明每个月有24元生活费,除了吃饭穿衣,她全部买了书。她先后买了《分界线》、《征途》、《艳阳天》、《金光大道》等许多书,还在邮局订了文艺期刊《朝霞》和理论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在龙川湾的时间,她写了整整22本读书笔记。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长年累月的学习,不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条道路。因为能说会写,李明几次被团部和其他单位借调。1976年,兵团撤销由地方接管后,她被调到机关宣传科负责宣传报道,从一个只上过四个月初中的普通知青,成为了负责机关宣传的工作人员。

她被人称作“图书活字典”

  1979年,知青历史走到了终点。随着上级通知到达,几乎在一夜之间,淳安建设兵团中的三千知青走了个精光,愿意留下在淳安的仅有两三百人。李明此时已经是淳安人的媳妇,自然就成为了这少数愿意留下来的一员。

  “也许是对书的感情太深了,1979年,当组织上照顾离休的父母亲将我调离农场,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新华书店工作。”李明这样告诉记者:她从不沉湎于麻将扑克,也极少享受影视娱乐,宁可把这个时间用在看书上。正因为喜欢书,所以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一个可以看书的地方上班。

  来到新华书店上班,可谓是圆了她的梦想。

  在新华书店,她得到了自己的第二个称谓――“图书活字典”。

  为何别人称呼她为“图书活字典”呢?这源于李明有一个绝活:在新华书店工作的时候,每次读者来买书,只要说出书名,她不用翻书,就可以马上报出内容和定价。

  1984年春天,全省新华书店系统业务练兵表演比赛大会在杭州拉开帷幕,李明代表杭州市表演了“熟悉图书”的技能,她的表演内容让在场的评委们啧啧惊叹。

  当她走上台后,主持人从近五年出版的1000多种图书中任意抽取几本开始向她发问。很快,主持人随机抽出了第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史纲要》。李明流利地回答说:“本书共有四卷,“文革”前出版了三卷,是用繁体字印刷的,由翦伯赞主编。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当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在学术界有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六种不同的观点,翦伯赞基于更好地体现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本书的编写中不随同当时流行的观点,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期应该从西周开始的主张。1982年出版了第四卷,是用简体字印刷的”。

  轰!台下一阵骚动。几名评委马上交换了意见并宣布:“回答的知识面已经超过比赛要求,应该加分!”

  一个多小时的提问结束后,百分之百回答正确的李明赢得了台下热烈的鼓掌。几个老同志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的事业有希望了!”

  这一次比赛,李明三天连续表演3场,都无一误差。就这样,她被同行誉为“图书活字典”,也因此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的称号。

  “这么多书,当时你是怎么记下去的呢?”记者非常好奇。

  李明笑了。她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情都重在平时,记忆这些内容是需要长年累月的,而她之所以有意识地锻炼这方面能力,则是源于一件小事。

  “我刚到新华书店工作的时候,正是‘四人帮’被粉碎,举国掀起尊重知识热潮的时候。作为一名书店的营业员,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便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称职的卖书人。然而,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良好的效果。”李明说,在刚刚到书店上班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了一道难题。

  那一天,书店来了一位读者,他向李明咨询:“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什么区别?”李明被这个问题问倒了。她想了又想,最后还是答不出,只好抱歉地摇摇头。望着读者失望而去的身影,她心里立即泛起一阵内疚的涟漪。

  “一定要多了解身边的图书,做到心里有数!”这一天,李明暗暗下定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图书发行者,不能只满足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她决定沉下心来,好好把书店的所有图书都看上一遍。

  为了做到这一点,李明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放在熟悉图书上。除了自己书店的书外,还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了解图书的内容,了解作家的创作动态。

  就这样,年复一年,她渐渐熟知了能见到的所有图书,做到了见书名而知其内容,只要是读者来书店买书,一把书名报出,她都能第一时间报出内容和定价,甚至可以根据他们的阅读喜好为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图书活字典”的美誉,就是对她精湛业务本领的评价。

  因为自幼爱读书,加之常年在书店工作,书籍已成为李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李明家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买起心爱的书来,却是毫不吝惜。1994年,她看到一套《汉语大词典》,当时的定价是1000元,这相对于她5个月的工资。但是,就因为觉得物有所值,她就毫不犹豫买下来了。几十年,李明家购置了2000多册图书,大多数属于文史哲类图书。此外,每年还在邮局自费订购杂志千余元,诸如《十月》、《收获》《中篇小说选刊》这类的纯文学杂志,她一订就是几十年。

  “在我的生活中,可以清贫、可以寂寞,但不能没有书读,那份浓浓的读书情结早已融入我的灵魂,组成生命旅途中一个个必不可少的驿站。”李明这样说。

斑竹――她的又一个称谓

  斑竹,网络名词,即版主,指的是论坛版块中的管理人员。因互联网在国内兴起只有区区十几年光阴,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担任论坛斑竹鲜有超过50岁的。不巧的是,李明就是这其中之一。

  李明告诉记者,她目前在包括千岛湖论坛在内的三个不同论坛中担任斑竹,每天上网逛论坛,这已经成为了必修课。

  “我是2004年退休的,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一直想着如何焕发人生第二春。恰好,那一年我刚好满50岁,儿子对我说,要送我一个生日礼物,问我喜欢什么?我说要送就送我贵点的东西,比如电脑,我想学这个。结果儿子果真到杭州给我配了一台七八千元的电脑。”李明告诉记者,在上班的时候单位也有电脑,但只看过别人操作,心里一直痒痒。当年5月1日这一天,她的儿子把电脑运回了家,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教会她如何开机、关机、搜索和其他常用功能。

  “我本来还有点放不开手脚,但是儿子说,电脑并不娇贵,大不了系统坏了重装。有他这句话,我就大胆捣鼓了!遇到不会的问题,我就去请教别人,把答案记在本子上,回家慢慢研究。”李明说。

  2005年,李明和几个知青创建了钱江知青论坛,陆续吸收了几千知青注册,将这个论坛打造成了一个休闲娱乐平台。在这里,她和其他知青朋友相互缅怀知青岁月,交流时尚事物,探讨育儿经验。如果有哪位知青朋友生病了,大家还会发起募捐。

  “千岛湖论坛,我是2008年1月20日注册的,进入这个论坛源于一次偶然。有一次朋友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文章,怎么不去千岛湖论坛上发一发呢?我很惊讶――千岛湖居然还有论坛?我立即上网搜索,发现果然有,于是马上就去注册了一个账号。”李明告诉记者,她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的ID序号是809号。

  她说:“论坛中网友的年龄普遍比我小,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更加现代化,这给了我很大冲击。为了跟上大家思维节奏,我只有更多学习,不断和网友交流。现在我每天起码上网三个小时,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论坛中。

  “接触到网络之后,我心中一直非常感慨。如果说知青生活改变了我的命运,那网络则改变了我的生活。互联网给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里面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让我接触了许多朋友。比如说音乐吧,因为常年练习武术的缘故,我存有大量磁带。前几年,我自己通过音乐软件将许多磁带转成了数字文档,作为练习武术的背景音乐。那个时候,互联网上武术背景音乐非常少,我就在一个网站上建了一个音乐站点,常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问我讨要这些背景音乐。独乐乐,不如与众。我也乐于和大家分享。”

  一年春节前夕,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要举办一个华人春节晚会,里面有一个武术表演节目,内容是木兰出征,但是他们却一直找不到背景音乐,随着春节临近,他们急得团团转。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在网络认识并联系上了李明,终于从她那里获得了期盼已久的音乐。

  李明除了喜欢上网,另一个爱好是武术。

  “人总是这样,只有等到失去健康时才明白身体的重要。以前我身体不太好,特别是在1991年得了腹腔肿瘤,手术中间有过大出血。为调养身体,我请假三个月到宁波休养。走了那趟‘鬼门关’之后,我顿悟了,觉得应该善待身体。刚好那时我常去公园,那里有很多人打木兰拳,我觉得这是一项不错的健身运动,于是就开始学习。”说到这里,李明乐了。她表示,因为小时候学过舞蹈,身体柔韧性不错,上手速度非常快,并获得了很多人的夸奖,这一来她就找到了自信,兴趣便更浓。

  “退休前,每次出差到杭州,我都要抽空往西湖边上跑,因为那里打拳的人多!人家打拳,我就在边上看。等他们打好了,我就去请教。人家看我这么诚心,倒也乐意教我。现在我已学了70多个套路,平常打的有50多个,其中还有‘天罡拳’之类濒临失传的拳种。”

  武术练得多了,久而久之,境界也提高了。现在李明练习武术的目的早已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她不但拜访名师,而且还自学成为了武术裁判。

  李明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她说;“2004年7月,杭州武术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浙江省要办一个自费的武术裁判员培训,地点就设在舟山的桃花岛上。我一听很感兴趣,就想去参加。可是这个时候县老年大学正好组织香港游,我的机票和签证都下来了。我再三考虑,毅然放弃了期待已久的香港游,支付了违约金,一个人去了舟山桃花岛。”

  因为学得杂,眼光准,个人武艺也不错,李明已经担任了浙江省武术大赛第二届至第八届的裁判员,成为了全省唯一一个连续担任7届裁判员的非专业裁判员。

  虽然多次在各级武术大赛中担任教练和裁判,但是李明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无法释怀的运动员情结:当一次运动员,圆一回金牌梦。

  对于她的这种想法,许多同行朋友都不予认同。“好歹算是个资深武术教练,甚至还给全省裁判员上过课。不去参赛,这些耀眼的光环依旧;去参赛的话,万一砸了,今后在武术同仁中还有什么颜面?”

  2009年,香港举办国际武术大赛,也向李明发来了参赛邀请函。经过艰难的内心斗争,李明最终还是决定前往。从报名表寄出开始,她就给自己制定了强化训练计划,最初几天,浑身上下疼痛得连手都举不起来,但是她依旧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年2月15日,正好是正月初九,李明踏上了去香港的旅途。在赛场上,李明参赛传统拳术、短器械(风云扇)和长穗剑三个项目,结果分别获得了8.7、8.8分和8.6分的不错成绩,成功摘取了金牌,被授予武术四段。

  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李明非常满意。她说:“上网、练拳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活到老,学到老,这话真没错。现在我眼不花、发不白、齿不松,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心态更加轻松,越活越滋润了!” (记者 方俊勇)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