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春山半是茶
发布时间:2012-04-28 14:27:53
春山半是茶

  如果不是亲自到鸠源去走过数趟,在茶农家中喝上一杯清茶,对那些赞美鸠坑茶的诗句可能不会产生特别的感觉。

  平生对喝茶不是特别爱好,若不是嘴巴干渴得出奇,难得坐下来泡茶饮茗,对于茶叶的优劣自然也就没有太大感觉,喝进去的只要不淡乎寡味就行。

  最初知道“鸠坑毛尖”,不是因为盛名久负、蜚声中外,而是在包装盒上看到庄晚芳老先生的亲笔题字,庄老是我国茶界泰斗级人物,是早年浙江茶叶学会的名誉理事长。让庄老亲自泼墨挥毫,已然茶中珍品。这次来鸠坑,车子在赋置岭上缓缓上行,水色渐远,扑入眼帘的是山间的浓绿。清明刚过,几场夜雨的滋润,成片成片的茶园错落分布,植于林边洼地、岩旁地角,生长在云蒸霞蔚之中,山花烂漫,香气缭绕。再则,依地形栽种又不开山毁林,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林间的生态平衡。

  自然地,让我忆起范仲淹的那首《鸠坑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这里的“桐庐郡”就是古时的睦州,足见“鸠坑茶”乃古名茶之一。进村入户后,鸠坑习俗“客来一杯茶”,茶农都会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起初只是尝试着呷几口,何况这茶叶的外观并无特异,甚至有些略显粗率,谁知几杯下去,就让我忍不住去寻找那只罐子中的那股清香。事实上,一看到茶叶罐上的“鸠坑”两字,即令我欣喜。《翰墨全书》中即载有“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之说。又据庄晚芳先生所著《中国茶史散论》:“清初各省贡茶条目,其中鸠坑贡茶十二斤。”可见鸠坑此地向为瑞草之乡,当今所谓的“鸠坑毛尖”大有来历。

  这样的感觉,在闲坐于翠峰村的“茶树王”下,听当地知名茶人讲解鸠坑茶史时,达到了极致。极目四处,鸠坑之山水不仅符合草木之英的茶者秉性,更融注了中国茶文化精神乃至宇宙万象的渊源和精髓。听起来好像有点儿玄了,但博大精深的东西,往往就集中体现在玄绝奇妙的某一个点上,聚天地之灵,凭自然之造化,借山水而发,饱涵“和”之精义,这一片片绿芽便非同小可。毫无疑问,产于“山山皆有茶”、“村村摘新芽”的鸠坑,且作为芽型茶精中之精的“鸠坑毛尖”价值几许,已经很清楚了。

  很喜欢宋人杜耒的那首《寒夜》,事实上,读完这诗,心中分明已没有一丝寒意,倒是充满了茶的温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此诗应与鸠坑无涉,但细加品味,这围炉饮茶、推窗观梅的文人之谊,似乎只有发生在碧水环山、茶香四溢的鸠坑,才是最典型、最纯粹、最有文学味的。说的也是,翻开典籍,这般偏远的鸠坑之地,历代文豪、茶圣竟常麇集于此,范仲淹、陈晔、王宾、徐贯、徐楚、王泽农以及现代的方路庄、俞昌辉老先生……还留下了大量诗文,历数无尽。茶馨与墨香总是纠缠在一起。是不是这片“明湖一碧岛成千,奇茗鸠坑毓香甜”的神奇山水,已彻底吸引住了他们,让“吾之于茶者,性命之交也”的文人魂系梦牵于鸠坑,蹀躞流连,一步三回,千百年不息?

  水静莸明,而况精神。如今,鸠坑人(大而言之应该是千岛湖人)深知好山好水才有好茶的道理,为了这片清山绿水,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重视生态与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近年打出的“品鸠坑贡茶、研中华文化”口号落在实处,成效卓著。馨香不绝的清茶,显然是这片美丽土地走上永续发展之路的绝妙象征。  (杨约顺)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