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与茶人共品茶
发布时间:2012-08-14 15:05:31
与茶人共品茶

  夏日的千岛湖不乏众多客人慕名而来,今夏有一拨客人格外惹眼――百名在浙“两院”院士、省特级专家,专程来到千岛湖疗养生息。

  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叶专家陈宗懋先生也在此列,不免窃喜。陈先生乃茶叶界唯一一位院士,最初知道他的大名,是因为1994年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千岛湖鸠坑茶》一书,陈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序中对鸠坑茶予以极高的褒赏。斗胆赶赴陈老下榻的千岛湖洲际大酒店,登门造访,怯生生叩门。门开了,陈先生身材挺拔、鹤发童颜,悉知来意,他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邀约陈先生喝一杯茶,他便高兴地允了。

  茶室处在五楼一隅,环境幽雅僻静。与茶人一起品茶,话题自然离不开茶。本地有茶,名曰“鸠坑毛尖”。听到“鸠坑毛尖”的名字,耄耋之年的陈宗懋话闸子即开,赞不绝口,“鸠坑茶对全国茶业的贡献很大,对浙江的贡献就甭说了,鸠坑茶树良种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几个品种之一,以鸠坑毛尖为代表的千岛湖茶叶依托独特的‘千岛湖小气候’,有其内在特殊性,鸠坑毛尖产量虽然不多,但是品质非常好,滋味浓郁甘醇、香气高长,是绿茶中的佼佼者,我很喜欢喝鸠坑毛尖。”

  陈先生一辈子周游四方,品茶无数,仍然记得鸠坑毛尖的滋味,不免让我们这茶乡之人感到欣慰……不禁认真瞻仰陈老,他肤色白净,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声音亮堂――先生似茶,嚼出第一道甜味来。

  细聊中,陈老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自己的过去,风雨作舟,拼搏时光。先生1933年出生于浙江海盐,1954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1960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40多年来,主要从事茶叶中农药残留和茶树病虫害研究。期间担任所长十余年,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著书立说,著作等身。

  且品,且聊,茶冲了几道,话题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便向陈老讨教,如何做好鸠坑茶?陈老竖起食指,说,最重要是质量。“鸠坑茶叶面积六千亩不到,产量也不多,但是名声噪然,这就足够给当地创造良好的茶产业收益,鸠坑毛尖不应该也不需要追求面积和产量,而更加注重质量。”

  对于如何提升鸠坑毛尖品牌形象,陈老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品牌不宜过多的观点。“鸠坑毛尖要走出千岛湖、走出浙江,必须要有知名的龙头企业,在保证品牌质量和信誉的前提下,发展龙头企业对提高鸠坑毛尖知名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陈院士认为如果一个县内品牌过多,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只要茶企茶农通过相关部门规定的检验标准,大家就都可以使用这个品牌,专心只做一个茶叶品牌,这样对于当地节约资源、合力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现在鸠坑毛尖的市场售价明显偏低。”

  夜渐深,陈老依然思维活跃,他依然回到潜心研究一辈子的“茶叶农残”话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饮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愈见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却与之背道而驰。“虽然环境污染并未减弱,但是各地各企业都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做出了更好更优质的茶。另外我认为,人们在茶叶中农药残留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人‘喝’茶而不是‘吃’茶,茶叶和茶汤中的农药残留不是一回事。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推广使用的农药多是水溶解度极低的,所以在制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时,应该以茶汤中的农药残留值作为主要依据。陈老熟悉四国语言,多次代表中国农业专家出席联合国的专业会议,为国外借口中国茶叶“农残”超标而抵制中国茶叶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似茶,嚼出了些许苦涩来。

  此行,陈老是来千岛湖疗休养的,实不好意思多打搅,遂告辞。陈老许诺金秋十月亲临鸠坑茶园,看看“鸠坑原种茶树王”群落和建设中的鸠坑茶博馆,相信那一天会到来。鸠坑毛尖的茶香一定更浓。  (杨约顺)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