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休闲秀水
龙山岛(二)——淳安县旅游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2011-07-11 11:10:26
龙山岛(二)――淳安县旅游文化研究会

  【海瑞祠:概况-门楼-正厅-去思碑-思贤院-木雕壁画-梁上雕刻-庭院】

  千岛湖1078个岛,人文景观,以龙山居上。而海瑞祠,又是龙山的精华所在。

  海瑞祠由望湖台、门楼、正厅、中堂和思贤院五部分组成,占地625平方米,建筑面积547.1平方米,主建筑高度12米。

  海瑞祠以四大特色深入人心:一是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石雕精妙绝伦,叹为观止,是淳安古建筑中的瑰宝;二是廊柱的诗文楹联、去思碑、匾额,都由京沪名家题写,对联隽永,书法精湛,与古祠建筑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三是祠堂内的塑像、木雕壁画,无不昭示海瑞一生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风范,盘桓端详,不由萧然起敬;四是庭院中的园林小品,以“高风”、“亮节”为主题,格调通透旷达,布局错落有致,花木疏密相间、淡浓相宜、雅俗相融,让人流连顿悟。

  站在望湖台上,远眺千岛湖镇一城山色,近观海瑞祠森严气象,转身之间,一推一拉,物换景移,令人徘徊不已。

  我们来到了海瑞祠的门楼前。

  屋檐正中,横匾上“海瑞祠”三个字,是书法大家舒同先生的手书。肥梁瘦柱,毫不矫饰地彰显着门楼的徽派个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徽派建筑的那份考究,把祠堂点缀得庄严古朴。

  祠堂县署,对宇依然,一湖照世开明镜;

  遗像丰碑,清风不歇,千山破浪尽刚峰。

  已故著名宗教领袖、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撰写的这幅门柱楹联,说的是海瑞的人品和祠堂朝向,也涉及祠堂历史。

  海瑞祠,旧称海公祠,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海瑞离任时,淳安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自发捐地集资为他建造生祠。明万历五年(1577年),县令吴天洪将祠移往贺城对面的南山之麓,坐南朝北,与县衙隔江呼应,营造了一种“登堂如见海先生”的意境,以示效法海瑞的精神品德,故有“祠堂对公堂”一说。1959年,南山海公祠沉入湖底。巧的是,1985年重建于龙山的海瑞祠,又恰与县政府隔湖相望。

  “当年白简悬宵汉,此日清风彻水滨”,门柱上,明崇祯年间淳安知县李高的诗句,是对海瑞的深挚讴歌,我们今天细细品读,不由感慨系之,正因为海瑞的高节清风,所以几百年来,淳安人再三重建祠堂,思念他,尊崇他,引以为傲。

  我们进入正厅。

  祠堂居中一方天井,将厅堂自然分成前后左右四块空间,使这座庭院合一的建筑,井然有序。

  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去思碑”。

  说起这块碑,要追溯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海瑞离任前往嘉兴,淳安百姓夹道送行。众人推举淳安进士徐廷绶写了《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以颂其德,并竖碑题刻“去思碑”以志思念。

  《去思碑记》,只是徐廷绶与海瑞之间一段佳话的开篇,1566年,在海瑞被嘉靖皇帝打入死牢重病缠身时,身为刑部主事的徐廷绶,不怕牵累,不避霉气,调药端汤,悉心救治。海瑞的人格魅力和淳安人的知恩图报、义薄云天,让满朝文武为之动容。

  明代的“去思碑”已沉入湖底。现在看到的是后来竖立的,字体由已故海派名家宋日昌先生题写。沉在湖里的,情如湖水一般深厚;立在岸上的,义如蓝天一般高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碑前两旁立柱上的楹联:

  忧世匡时,刚烈肝胆昭日月;

  依山傍水,巍峨祠宇壮湖天。

  此联由我国著名词学家,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教授所撰。“生许湖山驻已魂”,瞿禅先生对千岛湖情有独钟,他去世后就葬在千岛湖畔的羡山。上联说的是海瑞忧国忧民、匡扶正义、刚正不阿的品德如同日月一样光华熠熠,下联则写海瑞祠依山傍水,巍峨壮丽,与千岛湖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位用平仄把一生吟得抑扬顿挫的老人,楹联写得明白如话,却大气磅礴。

  我们发现,厅堂除楹联、壁画外,没有别的装饰,异常简洁庄重,也许,只有这样的至简,才能体现海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吧!(待续)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