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物专访
从油漆匠到画家
发布时间:2009-12-23 20:43:45

  笔,或轻或重,将心中沟壑细细书写。墨,或淡或浓,在宣纸上染出片片芬芳。

  此时,这位60多岁的画家站在铺着画纸的小方桌前,其表情专注凝神,其动作淡然利落,仿佛所处的不是方寸之大的陋室,而是置身于风轻云淡的旷野之中。站在一旁,记者不由感叹,如果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国画的艺术特点,那么墨随笔出、笔墨交融的作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现在让记者来介绍这次百姓叙事的主人公:他就是土生土长于淳安,从一名油漆匠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名字叫胡锦帆。

父亲的影响

他喜欢上了涂涂画画

  1945年11月15日出生于梓桐镇杜井村,初中毕业后便在家里务农,文革期间去外地搞副业当油漆匠,直到八十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回家继续务农。这是胡锦帆的简历,内容简单,一目了然。

  面对这样的简历,许多人不免会产生疑问:既然是画家,那么他到底是何时开始对作画产生兴趣的呢?十岁还是十一岁,或者更早?

  其实,胡锦帆学画的时间并不早。按照他的说法,直到读中学时才真正培养起了对绘画的兴趣。“从那个时候起,我忽然喜欢上了涂涂画画。不过,当时也没有在这方面继续发展的念头,只是觉得好玩。”他这样说。

  在胡锦帆的眼里,和绘画启蒙相比,艺术情操的培养更为重要。对于他而言,之所以能够在绘画上取得成绩,最重要的是从小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胡剑勋。

  “我的父亲毕业于建德师范学校,一直在家乡从事乡村教育并兼行医济世。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受政治运动影响,弃教为农,虽然受到了多次打击,但是一直保持乐观、淡泊的生活态度。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写点诗词、作几幅画。”在胡锦帆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位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平时常常到处去找旧报纸来练字,如果有了白纸,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来作画,遇到过年和乡人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出来“露一手”,给他们写几幅对联。

  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胡锦帆,自幼就对书法和绘画抱有好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对艺术的亲近,促使他在日后的岁月里,一步步走向绘画艺术的殿堂。

十多年油漆工生涯

打下绘画基础

  17岁中学毕业之后,胡锦帆开始在家务农。虽然这段时间他曾去考过建德师范,但由于政治审查未通过,和学校失之交臂。1953年和1964年,他两次想去当兵,但因同样的原因被退回。

  “当时我家很贫困,有兄弟姐妹七个,我排行老四。那时是大锅饭时代,受政治成分影响,家庭的口粮有些不足,可是这么多人都需要吃饭啊!于是我就琢磨着去搞点副业补贴家用。”胡锦帆回想起往事,有些唏嘘。

  “恰好当时村里有个40多岁的移民,他教了我怎样去熬油漆。熬油漆知道不?以前的时候可没有现成的光面漆可以买,需要把桐油煎熬一下,然后放入无明毒和空陀僧等配料,最后形成油漆。学会了这关键的技术后,我就开始去外地闯荡。在那个年代,搞副业就是给人打工,在砖工、木工、铁匠工、油漆工这些工种里,油漆工技术要求高、干活相对轻松,同时也是我最熟悉的。我自然就选择了当油漆匠。”

  30多年前,油漆匠就是半个画工。无论是谁家的家具,都是木质的,为了防蛀和美观,基本上都会请油漆匠来上油漆。有些家庭还会请油漆工在床的屏风、桌子的边沿、橱柜的门面上画上各种各样的画。

  胡锦帆说:“油漆匠就相当于旧时代的民间艺术家,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了饭碗问题。所以,日久天长,对绘画基本功锻炼也很有好处。”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十几年的光阴里,胡锦帆去过开化,江西,安徽等很多地方。在他的画笔下,一幅幅山水花鸟画,跃上各种各样的家具上,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此绘画不再是

生存之需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结婚的,婚后生有四个子女,必须挑起生活的重担。所以在当时,当油漆工搞绘画,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生存方面的需要远远超出了对艺术的追求。”胡锦帆表示,直到80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奔头,他才结束了外地漂泊的生活,绘画才真正成为了艺术上的渴求。

  改革开放后,生活越过越好,胡锦帆终于能够潜心钻研绘画艺术。在他的笔下,家乡的一草一木皆可入画,画中的山山水水更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1992年下半年,一副名为“江上烟波”的国画作品参加了全国书画联谊会的展出,随后该作品被送往日本进行展览。在日本展出期间,时任中日友好文化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对该作品颇有溢美之词,专门向中方询问该画的作者情况,随后专门向作者写了一封信。

  这幅画的作者就是胡锦帆。从那个时候开始,胡锦帆的绘画作品屡屡引起了书画界的关注,大家才真正开始注意到淳安的这位画家。次年,1993年,全国书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胡锦帆受邀参加了该研讨会。

  自此以后,胡锦帆在绘画上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在文化部举办的“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大展”上,其作品《独当春日》获得佳作奖;2005年,其作品《江山多娇》获得“鹰联杯”世界和平书法大展一等奖;2006年,其参赛作品在“建党85周年书画大展”中获铜奖……

  面对这么多的奖励,记者有些冒昧地问:“和以前相比,你现在绘画的水品处于什么层次呢?”没想到胡锦帆只是微笑着回答说:“我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学习,从来没有真正迈入艺术的门槛。”

  记者想,艺术无止境,确实如此。也只有谦虚好学的人,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聊绘画   谈艺术

  学习绘画,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认为学画最重要的是要有天分、毅力和学习精神。”胡锦帆告诉记者。

  算上油漆匠生涯,胡锦帆淫浸绘画已经30多年了,其中花费的时间之巨自然无需多说,而且他在各个方面的探索也不少。

  和记者聊天时,他从床头边上拿出两幅素描。一幅画上的人物是日本明星山口百惠,另一幅画上的人物是一个农民。这两幅素描画笔法细腻、线条流利、人物活灵活现。仔细打量的同时,记者很快注意到了两幅素描画上的日期标签:第一幅画的时间是1985年,第二幅画的时间是1986年。没想到,早二十多年前他的素描水品就如此之高!

  看到记者的惊奇,胡锦帆倒是觉得很平常。他说:“和西方画相比,国画更加讲究意境和气息,但是西方画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素描就是一项基本功。”

  “就国画创作来说,用墨、结构、线条、构思等各个方面都很重要,绘画时讲究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当然每个人的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随后,胡锦帆谈到了他自己的绘画特点,“对我来说,相对擅长画山水画,因为我们家乡就在美丽的千岛湖,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港湾,都有别样的韵味。我做的只是发掘出其中的美,把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画家的喜怒哀乐

  胡锦帆已经六十多岁,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并不明显,看上去颇为年轻儒雅。但是,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他的沉稳中却并不缺乏年轻人的敏锐和锋芒。

  “既然是画画的人,那就应该称为画家,为何一定要搭上农民两个字呢?”对于别人给他按上的“农民画家”这个称谓,他有些不敢苟同。他质问道,为什么教师职业的不说是教师画家,工人职业的不说是工人画家,偏偏是农民职业的称呼为农民画家呢?

  “画家就是画家。在前面冠上农民二字,说到底,这是对农民有歧视。”胡锦帆一句话下了定论。

  当然,胡锦帆也有开心的事让记者分享。他说,最令人高兴的事莫过于作品得到他人的夸奖,最享受的事情则是欣赏各种佳作。在他的书桌上,整齐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画报、画刊、画册。他把一幅幅其他画家的作品拿出来,笑眯眯地看了又看,然后兴致勃勃地问记者:“你觉得这幅画如何?”

  在他收集的各种画册中,涉及到的画家不知凡几。画家楼有刚的作品有中西结合的别样风格,画家陆志达的作品色彩和线条的运用非常大胆……对于他人的长处,胡锦帆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欣赏。

  在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一件事:随着名气渐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胡锦帆索要画。事实上,绘画是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的,就宣纸而言,一张大点的宣纸价格大概在六七块钱,好的甚至上百元,至于绘画的巨大精力投入就更不必多说。同行朋友都说,不要再给了!太麻烦,太吃亏了!可是,胡锦帆却几乎每一次都满足来者的需求。

  也许在胡锦帆眼里,免费给他人作画虽然有些费资金、时间和精力,但是索画的本身却是“雅事”一桩。(方俊勇 文/摄)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