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物专访
王北苏:书画天地勤耕耘
发布时间:2011-04-25 14:11:28
王北苏:书画天地勤耕耘

  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如书法般为人们所尊敬和喜爱。从东汉末起源到魏、晋成制,用毛笔来书写文字,这种方法不但广为人们接受,同时还衍生出了一门艺术,让国人在此后的几千年时间里,都一直沉醉于纸和墨的芳香里。

  王北苏,我县土生土长的一名书法家。他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以书画为伴,潜心学习,创作了大量优秀书法作品。4月20日,记者慕名敲开了他的办公室大门,在一张堆满了各类字帖的桌子前,和他有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

“王铎,我的艺术引路人。”

  为什么会喜欢上毛笔书法呢?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后,王北苏仔细想了一想,最后把原因归结为家庭影响、个人性格和一次偶然。

  “我的父亲是老师,粉笔字写得特别好,在我小时候他也希望我的字能写好一点,所以我从小对书法有感情。我刚开始学习书法是在浪川读初中,起初是学钢笔。那时候是70年代,市场上字帖非常少,父亲还特地给我买了一本钢笔字帖。我的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写的一手好字,那时就常常模仿,久而久之,还练出了一手不错的钢笔字。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我参加了当时《中国书画报》举办的一次全国硬笔书法比赛,结果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王北苏说。

  “随着自己长大,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毛笔字,觉得墨味特别芳香,写出的字也特别有味道,于是就转学毛笔书法。不过真正正儿八经地学书法,还是在90年代初期。刚开始是信手涂鸦,没有找到入门的路,直到后来的一次偶遇。”王北苏回忆说,有一次他在鲁迅纪念馆内参观,看到了一本字帖,觉得特别喜欢。

  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字帖呢?因为王北苏觉得这个字帖的风格和自己的审美取向一致,特别大气磅礴,墨色变化丰富,是自己喜欢的那一路。这个字帖是明末清初一个叫王铎的书法家写的。于是,王北苏毅然决定专心研究王铎的书法。

  王北苏告诉记者:“学书法要取法乎上,认准一家字帖,就要深入并吃透。王铎的行草,我学了四五年之久,直到自己写出的字有其神韵才罢休。王铎、米芾他们都是‘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里走出来的大家。王铎的字,跌宕多姿。米芾的字,八面出锋。为了寻根溯源,我又开始了对‘二王’的学习,把重点放在《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上,一学又是五六年,至今仍习之。”

“学习书法和交流,都要取法乎上。”

  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这是众所周知的。说简单一点,也就是说要学名人名帖。王北苏则告诉记者,书法的互动交流也应该“取法乎上”。

  “我认为一定要与高水平的书法团体互动交流,向高水平的书法作者学习,才能有所提高。比如,在乒乓球运动项目上,我们整天在社区里打球,永远只是社区的水平,我们如果有机会和省以上的专业运动员经常交流、切磋,久而久之,水平肯定在常人之上,这是毫无疑问的。”王北苏这样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自学习书法开始,他就频频争取机会与外界高水平书法家接触,同时积极向各大书法类报刊和杂志投稿,以期印证自己的一些想法。

  “在古代,毛笔字不但是艺术,更有实用功能。在现代,毛笔字已经纯粹是一种艺术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就特别应该多练,多向高手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举办书法笔会、展览和研讨会,应有高水平的作者或邀请‘高手’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多年来他一直坚信,与全国各地的“高手”保持经常交流、切磋,能让人获益匪浅。

  “大概在90年代初,我便开始不断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投稿。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报刊用了我的作品,那就说明我走的路是对的。如果发表不了,那就说明我走的路有问题或者是水平不够。终于有发表在报刊上的处女作,这让我兴奋不已。因为这不但让我知道,自己在书法上走的路没有错,而且给了我继续学习书法的勇气――瞧!学书法也不难,只要付出了就有收获。”王北苏笑着说。

  学习书法这么多年来,他的这个习惯一直没有变。至今他已经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中国书法》《美术大观》《书画艺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上百幅作品,几乎所有的书法类专业报刊杂志都留有他的墨迹。

“2007年的‘国展’让我最难忘!”

  王北苏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参赛经历是2007年的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2007年的‘国展’让我最难忘!全国书法篆刻展简称‘国展’,是国家级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示,四年举办一次,有书法界‘奥林匹克’之称。我最拿手的是行草书法,可是在所有书法艺术中,写行草的人最多,也最难写。尤其是在‘国展’上,行草书占来稿总数的60%以上,即使是顶尖高手,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这也正是‘国展’的魅力!”王北苏表示,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搏一把。

  为了比赛,王北苏创作了三件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均为行草书。最后,他挑选了一幅八尺八言的对联,写的内容是:跨海骑鲸开张胸胆,游天驾鹤疏放性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以“二王”的法度,参以碑的笔意,书写得比较大气灵动,笔法以方折为主,方圆相间,同时注重点画的提按使转,力求作品的风格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这个作品我一共写了六件,但还是有一个字写得不满意。本来我想再写写,让线质再劲健一点,让虚实枯润对比再增强一点,让章法的起承转合节奏感再分明一点,但是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创作状态和大块的创作时间而作罢了。在截稿时间前4天,我把作品寄出,没想到最后居然入展了。虽然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入展时的那种兴奋感,但是能够在参赛的5531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还是一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王北苏说。

“融合,这是我的艺术追求。”

  “这么多年书法练下来,加上美术老师的身份,我对书法已经上瘾。可以说,我一天都离不开它,一天不提笔就觉得很难受。碑帖融合是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学书法上瘾,我想许多人都会理解。那么,什么是融合呢?

  王北苏告诉记者,在古代,中国南北之间的书法风格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俗话说,南帖北碑。南方的帖,非常灵动、秀气;北方的碑,很大气、厚重。这是中国南北书法一直来的差别。当然,从近代开始,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因为许多书法家开始尝试碑帖融合的风格。

  “融合不同风格,任各体在笔下交会,易于生新生异,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受,形成新的形式。现在许多名家都希望自己写的行草既有碑的大气和厚重,又有帖的飘逸和潇洒,我自己也在这方面探索。这几年来,我一直取的是‘二王’书法之神,用明、清书法之形,同时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魏碑,也正是希望能够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广征博采,最后有自己的创新。”王北苏这样说。

  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本身,也包括了书法和绘画。

  王北苏说:“现在有些人画画得不错,但是字不行,所以不敢落款。要知道,中国画中本来就包括了诗、书、画、印四个内容。在古代,诸如米芾父子、唐伯虎、苏轼等人许多的大家,本身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画家。书法和绘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体。而且书法和画画,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这一点,我近年来的感触特别深。以前我的画水平自我感觉一般,这几年来,追求以书入画,画也不知不觉有了很大提升。这条路,我要继续走下去。”

  “你觉得现在自己有没有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记者问。

  “自己的风格还谈不上呢!因为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基本功要非常扎实,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另外,我觉得过早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风格早早定式,就意味着难以再改变。我只要不断多学、多练、多思考,风格的确定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王北苏回答。

  在采访结束前,王北苏还谈到了淳安的书法艺术氛围。他说:“淳安的书法氛围相对一些书法强县来说,还不是特别浓。在2009年,我协助县文化馆举办了‘名湖之约首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展出了60多幅高水平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是‘国展’上获奖高手的作品。我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类似活动,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希望我县今后在书法交流活动方面更给力一点。”

  人物简介:

  王北苏,号一墨,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楹联学会、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淳安县美协副主席。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入展,获奖全国各类书法大展赛,《书法报》、《书法世界》、《中国书画报》、《教师报》等报刊杂志专栏推介,诸多作品被多家书画院、博物馆收藏、刻碑。2009年入选年度中国书法排行榜前500位。2008年评为第二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百强,获2009――2010年度书法风云榜入围奖等。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