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人物专访
希望有更多人爱上诗词创作
发布时间:2013-02-04 14:30:56
希望有更多人爱上诗词创作

  古人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话的对象是人,但是如果放在文学的形势上,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不同的年代,总会涌现出崭新的文化。汉朝的赋、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到了现代,则迎来了白话文学的盛行。

  诗歌,特别是古代的诗词,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虽然经历了辉煌,但是已经走向了衰落。然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却永远为国人所称道。必须能读懂诗,但不要求能会作――这是目前各类学校在文学教育上的要求。可是,现实生活还有一批人,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将作诗作为了自己的一大爱好,和古人一样,以诗抒情,以诗交友。王兢,这位67岁的退休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1月25日,记者联系并见到了这位古诗爱好者。相约县老干部局门前一棵高大的树下,记者和王兢一并坐在了一张映着斑驳树影的石桌旁,聊起了有关诗的那些事儿。

  “学诗不容易,但我从小就热爱诗歌,写诗是最大的爱好。”

  王兢现为县老干部局诗词协会《千岛湖情韵》一刊的主编。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诗词,而最早感兴趣,则始于小学四年级。

  “那是1958年,全国正开展大炼钢运动,我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就此写诗歌。说是诗歌,其实也就是儿歌、顺口溜之类。我仍记得当年是这样写的:炉火熊熊照天堂,玉皇大帝着了慌。忙问人间什么事情,钢铁元帅升了帐。没有想到,我的第一次作品就被当作班里的优秀作品,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的兴趣就从此被激发起来了。”王兢说。

  1967年,王兢从严州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了宋村乡教书。“我读师范那会,学过一点新诗,但是工作后,总觉得还是古诗更加有味、朗朗上口。教书后,交通很不方便,回家次数比较少,于是我就把一些时间花在了学习诗歌上。”王兢说,他的老家在汾口三底,从家里出发去宋村学校,需要先后经过汾口镇、百亩畈、排岭、云头,之后通过宋村摆渡到史里,最后步行15里路到宋村,路上要花上两天时间。

  “那个时候,我喜欢用书信跟外地的同学、朋友交往。如果写新诗,显得比较长。古诗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另外,我后来教初中,当时初中没有课本,只能教毛泽东的诗词,作为老师,我自然就多接触了一些古诗。”王兢说。

  2007年,王兢退休了,他终于有时间潜心研究古诗了。在退休后的这段时间,他学习了古诗的平仄、格律等知识,对古诗有了更深了解。2011年,他担任了县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2012年,我县成立了诗词楹联协会,他担任了副会长。由于空闲时间多了,诗词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不断在报纸期刊上发表作品,收获也越来越多。

  “文学在衰落,诗歌特别明显。然而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却不能断。”

  说完了自己的学诗经历,王兢和记者聊起了我县在诗词方面的情况。

  “和前一些年相比,我县文学爱好者在诗词方面进步非常明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千岛湖景点上的楹联,都是请外地人前来创作的。这些年来,随着我县诗词水平的提升,已经不需要请外地人来创作了。诸如千岛湖旅游码头、姜家奎文塔等地方的楹联,都是本地人创作的。这一方面说明本地人的诗词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本地文化的发扬。”王兢说。

  随后,王兢谈起了我县诗词爱好群体的情况。他说:“县老干部诗词协会是我县最早的诗词爱好者组织,已经有25年历史了。十几年前,老干部诗词协会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0多人。但是进入这个协会需要一定身份,把许多民间诗词爱好者挡在了外面。为了解决民间诗词爱好者没有组织的问题,我县在2012年成立了县诗词楹联协会,这个协会已经有70多人了。目前和外地相比,我县的诗词水平还是中上水平的。比如,桐庐、富阳、临安、开化的许多朋友都说,淳安的水平比较高呢。”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喜欢诗歌的人基本年纪都比较大了。在我这个圈子中,40多岁已经是最小的年龄了。青黄不接,这是普遍性的问题。年轻人时间少,学诗要花大力气。另外,年龄越大就越能体会到古诗的美感。这些都是原因,现在每次我们开会讨论时,都谈到这个问题,希望圈子里的年轻人能多一点。”王兢说。

  王兢说:“目前整个文学都在衰落,特别是诗歌,作为纯文学作品,遇到的困难更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诗歌却有存在的必要性,无论是宣传的作用、精神力量还是文化的传承。说到传承,比如说词,我们知道在古代是用来唱的,现在全国已经没有几个人懂古唱法了。可以说,这种传承已经断了,真可惜!”

  “有继承方有创新,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写古诗词行列。”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不断诞生,对这些古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有一种言论,我很不赞同,那就是颠覆传统。许多人认为,只有彻底和以往告别,才能有创新。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至少在文化上是如此。文化要创新,首先就应该继承。没有传承的文化,是无根之基。比如,学诗歌,特别是学新诗的朋友,如果有时间多学一些古诗,也有很大帮助。”王兢说。

  王兢表示,在生活中,他也遇到过很多热爱诗歌的人。“我现在负责《千岛湖情韵》的编辑,一般是四个月收集整理一次。有的人来交稿子,一次就提供20多首。”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古诗,学习创作古诗,王兢推荐了一些书:有《词谱》、《词谱入门》、《格律诗入门》、《格律诗写作》等。他说:“学写诗词,要注重交流。古代诗歌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友应酬。通过相互交流作品,可以更快提高水平。我们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写诗词的行列。”  (记者方俊勇)

  人物简介:

  王兢,别名煮石山人,出生于1947年,遂安三底人。现为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杭州老干部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多部书籍。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