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远去的木蹋
发布时间:2013-02-08 07:45:58

  木蹋是家乡一种用木头做底的布鞋,雨天穿着可防水防湿。这种叫做“木蹋”的鞋子,如今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很难觅见其踪影,即使在老人们的回忆中也慢慢在模糊。

  旧时的乡村,每当天公不作美落起雨来,各处弄堂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踢踏,踢踏”声。这种声音,有节奏、有音韵,静心去听,胜似那舞台上的“踢踏舞”。那些年,木蹋敲打石板路的声响,照样把寂寞的山村,敲热闹、敲活跃起来。

  那时,差不多人人都穿木蹋。孩子们的木蹋不单在雨天才拿出来穿,兴致来时,大晴天里也三五成群,穿起木蹋在村子里追逐打闹,游戏争斗,是很有意思的童年生活。有时,兴趣浓起来,还会穿上大人的木蹋,摇摇晃晃地,像扭秧歌似的东跑西窜,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跑,一点也不怕摔痛。这有趣而快乐的童年生活场景,深深地刻在我的大脑里,多年也不曾忘却。

  那时的木蹋,底部大多用杉木或松木板制作,先按人脚的大小,描下线条,用锯子小心锯好,再在木鞋底的上面,缝上布鞋面,这样木蹋就制成了。要想耐穿一些,鞋底用硬木板做,不过花的功夫就要多一些。为了防止走路打滑,木蹋底部要刻出一条一条木槽,像汽车轮胎一样。木蹋大多是没有后跟的,像现代的拖鞋,穿在脚上走雨路,速度也快不了。所以,家乡人对那种做事不勤,有点懒的人形象地比喻为“蹋木蹋”的人。

  “木蹋”在古代叫“屐”,是用铁器把木头削挖而成的。“屐”底装有木齿,前后各一,与地面呈垂直状,现在戏台上演员穿的戏鞋就是它们的翻版。

  木屐相传出现在先秦时期,最初是在雨天穿,防止潮湿并能在泥地上行走。东汉后穿的人渐渐多起来,不一定在雨天穿了,后来演变成一种便屐。《晋书、五行志》中说:“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

  古代穿屐的人多,因此而出名的有孔子屐,谢公屐等。据说孔子穿的屐长达一尺四寸,可见孔子脚是很大的。而谢公屐,就比较现代化了,他穿的屐底部木齿可以活动。谢公,就是南北朝时非常出名的诗人谢灵运。他游山时,上山把前齿去掉,下山把后齿去掉,爬山下山如履平地,连李白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可见其影响深远!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