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百姓故事
退休教师孙泽柽一辈子的守望
发布时间:2013-09-12 07:49:18

  一名教师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的奉献能带来多大影响?80周岁的孙泽柽可以给你答案。

  每一年的教师节、春节,孙老师的手机总响个不停,都是学生祝福的短信与电话,有在校的、已毕业的、署名的、没署名的,正所谓:“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师者父母心 点滴润无声

  生于淳安,长于淳安。孙泽柽自1951年严州师范毕业后,本来已经走出山区的他,没有留在条件更好的镇上或县城,而是选择到偏远的建德绪塘乡山鹤小学任教。那一年他19岁,此后32年间,他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上。

  孙老师说,1969年,自己被调到大洋镇行台村校任教时,学校就一个班级,教室里一至五年级的学生都有。当时学生大概53名,上一堂课共40分钟,而每一年级段的学生都要兼顾到,为此我每次进教室都要捧着一摞厚厚的教材书,然后一个一个年级段分开教。不仅如此,语文、数学、唱歌、体育等各个课程都是一个人包揽。因为学校里就我一位老师,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孩子们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六七岁。不少孩子都分散住在周围的山村里,每天走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学,最远的要走10余里,近的也有2至3里多。

  “那个时候,天刚朦胧,孩子们便开始上学。夜幕降临后互相牵手回家,路上艰辛不说,仅安全就让人提心吊胆。”孙老师说,那时他每天接送学生。清晨,他跨过一条小溪到远处的山脚下接上孩子;放学后再一个个把他们背过小溪,送到山脚下,目送孩子们回家。

  197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山里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他照常去接孩子们。当他走过封冻的小溪,站在山脚下接到第一个孩子时,那孩子满脸通红,气喘吁吁地说:“孙老师,他们两个在后面,掉到地塄下边的雪洼里了,很深。”孙老师一听就急了,沿着冰雪封盖的山路冲向洼地。半小时后,他终于看见在雪洼中挣扎的两个孩子。雪洼有2米深,他拽住地塄上的荆条顺势滑进洼地里,用肩膀扛起了孩子。由于地面太滑,他刚站起来马上又滑倒了,反复挣扎多次,才抓住地塄上垂下的荆条,扛着两个孩子爬出了洼地。当时,他的双腿冻得失去了知觉,手臂也划出多道血痕。

  “那时山里的孩子上学苦,家长们更缺乏教育意识。我无力改变家长,但我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孙老师一脸坚定。当时交通不便,学校也是缺医少药,孙老师说劳累、辛苦都不怕,就怕孩子们生病。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肚子疼,满头大汗,叫喊不停,孙老师赶忙雇了拖拉机才将孩子送到离学校8里多路的卫生院。后来,他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小常识。“现在一些小病小痛都应付自如。”孙老师高兴地说。

  由于地处深山,学校通讯设备无信号,电视无频道,但年轻的孙泽柽一脚踏进去,便心无旁骛,坚定守望,送出去一批又一批山里娃,换回了在他看来最充实也最快乐的生活。

  躬耕思政一线 立志立己达人

  孙泽柽始终坚信“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坚持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基本素质。

  每年新生刚入学时,只要他带班,他都会全程参与新生各项活动,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自己最大的热情。做操期间,他坚持和学生一起做操,坚持第一个到操场,坚持最后一个离开,坚持和学生一起晨练,风吹日晒不停歇。

  那年,班级里刚来的一位学生在早上晨练时,因动作变形,体育老师在旁边指导多次,却一直没有效果,孙老师就利用休息时和他聊天才得知:该生脚趾头甲沟炎发作,跑步时特别疼,所以走不好。“孩子说刚来学校,看到其他新生都在坚持,自己也没脸请假休息,这点苦还是可以坚持的。”孙老师就马上陪他到医院看病治疗,减轻了学生的痛苦。

  孙泽柽经常对刚刚进校的新生说:“我会陪着你们一起走下来,起床、晨练、自习、上课……如果我没有坚持下来,你们就可以不用参加了”。

  孙老师正是通过行动说服了不少想着回家的新生适应学校的生活。孙老师说,他坚持每天点评学生表现,坚持每天与学生谈心,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而在今天,很多学生也用优秀的成绩向他表示了感谢。

  “1982年,我调到了淳安教研室,一有时间就往乡下的学校跑,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新教材,积极投身课程的开发和优化。孙老师说,80年代中期,针对复式教育的调研,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外面,一个学期听课七十多节,根据调查研究,他先后写出《怎样精心设计复式班的语文自动作业》、《怎样培养和使用小助手》、《减少复式层次,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等文章,并发表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在教师中反响很大。

  孙老师的写作实践激发了一些年轻教师对写作的热爱,不少老师还找上门请孙老师帮忙指导。

  “1993年8月我退下来,共工作了43个年头。可我对这个岗位依然热情如火。”孙老师说,一大家人欢聚一堂,儿孙们纷纷向他敬酒表示祝贺,5个子女表达了各自的心声,有的希望他好好歇歇,有的希望他帮助辅导孙辈们,有的希望他帮助接送小孙辈上学。望着和睦快乐的一大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孙老师却告诉家人:“前几天,局领导找了我,准备让我参加局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受聘到千岛湖镇中心学校任校外辅导员,所以家里的事各自多担待些。”尽管家里人、老朋友纷纷提出不同意见,但孙老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虽然有些辛苦,但孙老师很满足,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历来为教师的教育所重视。担任辅导员工作以来,孙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他说:“自己经过摸索,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是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让同学们知道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二是注重与学生日常的情感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工作之余,孙老师会经常浏览同学们写的日志,并和老师探讨交流。一次周末,一位乡下的老师给他打电话说自己有些困惑:“孙老师,真不好意思,周末休息时间打扰你,我对思想品德课如何上没有头绪,所以就想到了你。”孙老师听了当时心里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校外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忙碌,但他认为这不能成为降低课堂质量的理由,只要站上讲台,他就希望给学生展现出最好的状态。有时,他只能把备课时间放在下班后,为适应辅导员的角色,他还常去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阅读《儿童心理学》、《中国教育报》、《辅导员》等书籍杂志,以便自己的辅导更有针对性。

  孙老师说:“我只要站上讲台,看到下面那么多双眼睛在看着我,孩子们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收获知识,他们会随着我的思想脉络去微笑,去思考,这些目光就是我必须努力的理由。”为此每次上课前,孙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演讲稿,甚至对每一句话反复推敲,“怎么讲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怎么讲才能把这堂课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孙老师的这份努力收获了回报,在多次评教活动中,他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扬。近二十年来,他的双脚踏过19个乡镇的28所学校,演讲多达100多场,并先后有3所学校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当时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孙老师,之前我一直觉得听演讲很无聊,可是现在,这是我每学期最盼望上的课。”还有一位老师告诉他:“孙老师,您的演讲让我觉得思品课对于孩子们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孙老师说,看到这些,觉得那么多次的熬夜备课,辛苦准备都是值得的,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的肯定和赞扬,无关物质、无关财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

  “那时我还与吴江汉、朱正年等老师一起合编了一本乡土教材――《我的家乡―淳安千岛湖》,内容包括文献名邦、陈硕真的故事、方腊起义、红军在淳安的战斗、民间艺术的特色、历代名人咏淳安等14个部分,当时铅印了1500本,千岛湖镇中心学校的师生人手一册。从1994年上学期开始,各班就按照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对该书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或布置为课外阅读,师生欢迎我们很高兴。”

  以兴趣为帆 激扬文字

  说起给报社投稿,孙老师说,打年轻的时候起,就羡慕那些舞文弄墨给报纸写稿子的人,在学生时代,自己就喜欢躺在床上闭眼构思,直到想出了一个大概的雏形,便会伏案疾书,稿件见报,激动不已。

  工作之余有了空闲,为了满足心愿,孙老师就利用文章这块“自留地”畅所欲言默默耕种,觉得出彩,就坚持往报社、杂志社投递,从最初儿时的记忆到贫苦的生活。从陈年往事到教书的体会。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贫穷落后到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幸福生活,陆陆续续算下来,自己撰写发表的报刊文章字数大概有50万字了,这里面有工作的要求,不过更多的是爱好。“有一年6月连降大雨,千岛湖水库水位猛涨,家里进水已有一米多高,不得已搬到一处加工厂的楼上,恰巧杭州市教育局要为《浙江教育》组织一组稿子,约我写一篇送上去,当时一家7口人挤睡在只能放下两张床的地方,连一张桌子也没地方摆,这稿子写不写呢?最后我还是找来了两条小方凳叠起来作为桌子,写完稿后,让女儿撑着竹排把这篇稿子送去邮寄。” 孙老师说,报刊杂志的平台满足了我们这种所谓笔杆子的理想吧,而“书虫”、“爱爬格子”,别人这样的称呼,他很受用。

  孙老师说,现在孩子们上学的条件好了很多,有许多现代化设施,年轻教师也有许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只要教师有‘拿手绝活’,就不怕教育质量搞不好,如今,听说很多农村的学校也纷纷开设兴趣班。只是希望城里孩子有的,山里孩子一样能享受到。”  (记者 邵建来)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