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鸠坑茶文化
发布时间:2013-12-23 09:58:57
鸠坑茶文化

  □卢燕敏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鸠坑,自古就以山水之秀美、物产之富裕、民俗之丰饶而誉传浙皖。她位于浙西边隅,历来就是睦州和徽州的水陆交通要道,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带动了淳歙两地的商贸文化交流,在频繁往来中民风互传,乡俗相融,逐渐形成了一种有微商、绘画(新安画派)、医学、民居(以马头墙为特色的青瓦白墙建筑)、建筑(祠堂庙宇、桥梁等)、雕刻(砖雕、石雕、木雕“三雕”)、诗、散文、方言、人名地名、古树、捕鱼等组成的民俗文化。这一大特色地域文化,也被称之为“新安文化”。而作为其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有着她更深厚的底蕴。

  藉着地理优势,素被称为茶乡的鸠坑,在岁月的更迭中栉风沐雨。既有新安文化和徽商理学的双重浸润,又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中,在繁复的民间活动中,茶作为经济支柱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通过 “以茶待客”、“以茶赠友”、“以茶论婚”、“以茶代酒”、“以茶祭祀”等种种民俗形式达到悦神求福,村庄安康,人畜兴旺,增产增收及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的世俗性目的。“崇学、实务、敬宗睦族”的祖训和茶乡人的世俗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不在茶水的相续中,传承后代,发扬光大。

  “青山枝头叶婷婷,皇上赐我第七名,天下无人不爱我,家家少我不成人。”这则茶谜至今在鸠坑流传,听之似乡间俚语,入耳来的韵味却如醇香萦绕。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鸠坑茶农,早已美名在外,他们不仅传授古老的生产工艺,而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茶耕技术和民间技艺融合在一起,并以歌舞、以谚语、以婚俗、以礼仪等内容一一展现。他们利用当地“跳竹马”的传统习俗,结合传入鸠坑的赣东采茶舞、安徽黄梅戏,创造了一种新艺术形式“三角戏竹马班”,首开淳安睦剧之始。茶文化所蕴涵的廉俭、美真与和静,被赋予了优美的自然秉性,在岁月的流传中,渗透、积淀,造就了鸠坑的钟灵毓秀。

  粗精分明的鸠坑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别具一格。这种不同,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自我准则,大到全体村民的参与,小到每家每户的聚餐,其中的独特韵味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所在。长期的饮茶活动,鸠坑茶集粗犷豪爽和悠闲淡然为一体,风格独具,令人感叹。在当地的茶农家,每家都有一个火塘(炉),火塘上悬挂着一把铜壶,吊铜壶的铁索上有一个活扣,可以调节铜壶的上下高低,便于掌握火候。不用时,铁索铜钩就往屋角柱子上一挂。水开后,全家老少围塘而坐,人手一叠包芦�(玉米饼)就着清茶,边烤边吃边喝边聊,一天的劳累,就在这欢乐的家常话中消融了。

  田间地头的劳动,又是另一番景象。常见上山下地的农民不是背一个毛竹筒就是拴一只茶葫芦,累了渴了,随手喝二口,既消暑又解乏,还能救命。难怪老农们拿着这些简易的茶具,从不离身。在茶农家至今还能看到用葫芦制作的茶具。外面套着竹篾编的篓子,而篓子的外壳又编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如“双喜”、“寿”字、花、鱼、竹、梅、兰等,真可谓花样百出、精巧别致。用葫芦装茶,隔夜不会馊,特别在盛夏时饮用更觉凉爽清口。这些农家茶具虽不及古代用金、银、铜、锡,甚至玉石、水晶等制作的茶具贵重,但古朴实用,非常有“藏巧于拙、寓美于朴”的观赏价值。

  随着饮茶习惯在鸠坑的盛行,有关饮茶的风俗时尚也在不断丰富,成了一种茶的文化礼节。待人接物,如民谣所言:“山农茶待客,客气富山农”。过去山高路远,出一趟门实属不易。山货很难外销,山区与外界的经济流通,全凭一些流动小商贩来回购销。所以茶农们都尊称那些流动小商贩为“商客人”或“货客”,直到现在,凡是到鸠坑来的人,无论你走到哪一家,熟悉不熟悉,茶农们都会极热情地递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鸠坑境内山岭连绵,村落分散,行旅其间,时遇口渴。当地村民都有义务施茶的习惯,他们在岭顶和三叉路口均设凉亭,让往返路人喝一口茶,歇一会脚。这种淳朴和诚意带着茶的美德,感动了无数人。载入《中国名茶传说》的鸠坑毛峰茶的传说,说的就是施茶的故事。

  茶在鸠坑民间的喜庆、祭祀等礼仪上,更是应用普遍。婚礼中,茶叶有作为“从一”的象征,所以整个婚嫁礼仪,茶叶的应用举足轻重。婚喜中,要吃“三茶”,即订婚时称“订婚茶”,双方议定结婚日期时称“定亲茶”,洞房花烛时称“含卺茶”。礼单上所列的茶叶称“采茶”或“礼茶”;女子受聘叫“受茶”或“吃茶”;聘金称“茶礼”。迎亲结婚时以茶为礼,叫“交杯茶”或“和合茶”。新娘进门要喝“见面茶”,三朝时新娘要向公婆和长辈敬“三朝茶”,新郎、新娘送妻舅回门要送“谢恩茶”、“认亲茶”。待客要吃“鸡子(蛋)茶”或“五香茶叶蛋”,供饮茶用的糕点也称之为“茶食”。

  以茶作祭的传统在鸠坑渊源至深,乡民们祭祖拜佛、敬天敬地,所用的斋供里茶叶是万万不可缺的。如每家每户春节开大门,都要在堂前桌上摆放五个酒盅、五双筷子和一把茶壶,酒盅里装满清茶,还要供上干茶、米、豆等祭品。丧葬仪式中,死者入殓,先要在棺材底撒一层茶叶、米、豆,出殡、封金时也要撒茶叶、米、豆。

  茶乡建房,茶叶的作用也不同寻常。建造新房时,东家待木工、泥水匠如上宾,总是“先茶后酒烟不断”。上梁时要撒茶叶、米、豆。遇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要吃“新年茶”,二月十二日要吃“花朝茶”,四月要吃“清明茶”,五月要吃“端午茶”,八月要吃“中秋茶”等。甚至生儿育女也要吃“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等。无处不在的茶礼仪,盎然着寻常日子的情趣,犹如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民俗图,洋溢在茶乡的农家院落。

  鸠坑茶在乡人中早有“万病之药”的美誉,老茶农的口中至今叨念着茶的八种功效:一是清心安神;二是清脑明目;三是止渴生津;四是消炎解毒;五是消食下气;六是去肥腻;七是兴奋提神;八是防癌固齿。可见,在医药不发达的年代,茶叶作为一种祛邪治病的良药,早已深入人心。在鸠坑,还有饮早茶的习惯,俗话说:“早上一杯茶,无病无痛乐呵呵”。民间土郎中常把冲泡过的茶渣捣烂,用来作搽敷疔疮、烂脚及无名肿毒等,并且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茶叶在茶农们的心目中,又为“神茶”或“宝草”。

  鸠坑茶文化的丰富内容,真可谓五花八门,就连地名和人名也呈现着地方色彩和民间喜好。在鸠坑茶产区的淳安县就有地名:茶园、茶岭脚、茶岭上、茶坑源、茶坑坞、茶园坪、茶园山、茶坪、茶山、茶碣头、茶亭边、茶树坞、破茶坞、茶坞山、高茶坞、茶坪山等;在鸠坑茶乡人名中也有:茶香、茶花、茶英、茶根、茶青、茶美、茶秀等。

  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鸠坑茶文化独有的“活、甘、清、香”源远流长。它凝聚着地理灵性,简古而纯美;它氤氲着民间温情,细腻而动人。在与之如此地贴近中,人们视它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而它的勤俭育德、美真康乐,恰与温和谦逊、宁静淡泊的中国传统紧紧吻合。两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鸠坑的民俗文化被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想想,都是一种美。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