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吃“雾汤”
发布时间:2014-02-11 08:46:53
吃“雾汤”

  □徐二喜

  米羹,是普通话的说法。老排岭人叫“雾汤”(地方语言的谐音),威坪人也叫“雾汤”。彻底叫米羹的由遂安片为主,与普通话一样,如同叫物件,排岭片叫零碎一般。

  现在吃米羹是非常普通常见的,做法也非常大众化。过去吃“雾汤”,那是图个利市,有的吃有的剩,每年的年三十夜,都要做上两水桶,虽说没有冰箱,可吃它个十天半月没问题,反正天气寒冷,也放得住,正应合了“有的吃有的剩”的利市话。肚子饿了随时可以热上一碗,相对于平时吃的,过年时的油水比平时要略足,这“雾汤”反而是一碗可口的汤,喝起来爽口,解油腻。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只是人们期望能够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想法和奢望。

  在计划经济时代,要想吃上如今水平的米羹,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这里面菜的品种虽说很多,而且丰富,如水焯白菜干、蕨菜干、豆节干、苋菜干、萝卜菜干、笋干、白豆腐等等。油豆腐、猪肠在平时的“雾汤”里是看不见的,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了。过年做米羹时主要是用它来当油使用,一副猪大肠的油正好是一锅米羹的油料。可想而知,平时要吃上有猪肠的米羹不容易,就是过年了要想吃有猪肠的米羹也是不容易的。一是钱的问题,一大家子人,小孩多,劳力少,吃口重,靠父母的工资或者是打临时工赚的那点可怜的收入,想怎么“奢侈”地过上好年也是要算计着过,何况家里家外还有亲戚来往,也要花钱。小孩子盼望过年,希望父母过年多给点压岁钱。吃过年夜饭后,每人用张草纸擦下嘴(俗称擦“屁股”,到新年时不可说粗话的一种习俗),之后,大人给孩子们发红包了,每人一个用红纸包裹着的两头依然露出压岁钱的小红包,打开一看也就是1角钱,多者2角钱的事。

  吃“雾汤”,不夸张地说,是我那时的日常口粮,几乎三天两头要吃上一回。可是这样的“雾汤”,却是难以下咽的食品,比县里在大会堂搞的忆苦思甜的菜汤饭还要差,那时候有些家长手持钢精锅,在现场吃饱之后,再打上一锅回家,给自己家的孩子吃,这也是正常的事。现在的米羹是先洗净,用水泡上一夜晚,次日用机磨或者石磨去磨成米浆,然后做成米羹。当然那时想要磨米浆,只有人工去推拉石磨来完成。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雾汤”,人工用石磨来磨米浆也是不容易的事,人多得排队轮流,石磨就那么一盘,想轮上推拉磨米浆,先帮助别人是一回事,轮到自己上磨又是一回事了。所以,平时大多都是以干米粉做“雾汤”为主,口感当然不及水浸的米做的口感来得可口。那时候,为什么能三天两头吃上一回“雾汤”呢,主要是粮食要凭证供应。人口多,油水少,计划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只好以瓜菜代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有米粉来做“雾汤”还算是不错的,更多的时候是以玉米粉来做“雾汤”,而且是粉少干菜多。那时候,说油油没有,说肉肉没有,居民每人每月就4两油、2斤肉,这是定量供应的份额。可肉票,还得看家中的收入如何来决定是否购买了,所以,就这样干巴巴的“雾汤”吃起来不仅是干涩不可口,而且一吃就饱,一两泡尿后就饿。

  现如今的人们,生活改善了,吃香的喝辣的,大鱼大肉吃多了,肚子也如同孕妇般挺起来了。吃什么,什么都感觉没有过去的东西好吃,于是怀念起儿时的口味。如此这般,现在的人们,又开始把米羹(“雾汤”)当作美味佳肴来怀念上心了。这米羹,说来也怪,没有猪大肠的油和那特殊的味道,米羹就没有品味和感觉,也失去了它独特和应有的风味。一般的做法,是先将猪大肠洗净,焯水、煮熟后盘挂起来风干一段时间,然后用它来做米羹,那味道还真是让人怀念和向往。

  现在众多的小店里的米羹,除了辣味足、咸味重,多一点白豆腐外,还真吃不出什么像样的米羹味道来,也谈不上让人常常挂在嘴边去怀念它。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