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面条
发布时间:2014-04-24 13:06:06
面条

  餐桌上常出现的面条,家乡人却直接称它“面”。如再细说便是“煮面”或“炒面”。

  在“煮面”和“炒面”中,令我记忆很深的便是“煮面”。在过去,“煮面”是常吃的食物,因为做做省事,也省料。做面条,家乡大部分妇女用麦粉和上水,搓揉到不软不硬的程度,用一擀面杖(光滑,长长的一根木棍),在面团上反复挤压,挤压到“牵筋”(家乡话,意思是有筋道)了,再把粉团缠上擀面杖一遍又一遍往前推压,一直把粉团压得薄薄的,然后把它一层一层叠起来,抽出木棍,用飞快的菜刀“嚓嚓嚓”切起来。切好后用双手抖开,一条条长长的,粗细均匀的面条就可用来“煮”或“炒”了。这一整套工序家乡人叫“开面”。 如家中有客人来嬉,便会花上几分钱去村里或邻村的绞面机上绞。因为绞出的面条好看又好吃,每根面条的粗细均匀,也美观。

  看着母亲“煮”面,觉得是件较省力的事。她先把水烧开,放进切好的青菜,等水从铁锅中滚起来时,就下面条。等面条熟了再放点盐,最后试下咸淡就可食用了。

  煮好的面为何不放油呢?因为那个时候的食用油很缺,为了让面显出有油,聪明的妇女等面条快熟时再舀一小瓢油放下锅,使油星浮在上面,看起来油汪汪,能吊人们的胃口。

  除了“煮面”和“炒面”外,母亲还会烧一种“浇头面”。这种面的烧法也就是普通的煮面,只是烧好的面上加点油豆腐丝配炒大蒜叶或“小菜”(家乡的野生蒜),然后放点黄豆酱一起盖在面上,让人吃起来特别香。而“炒面”就很少见了,因为缺少粮食的缘故。要吃只有碰上“立夏”节气。

  如今,街头巷尾的“手擀面”饮食店很多,甚至还标明“正宗农家手擀面”,而机器绞的面反而不叫人喜欢,实在不可思议。

  在古代,面条又叫“索饼”,取其如同绳索状。由此“有一面食,绥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说的是面条。面条因长又细,谐“长寿(瘦)”音,所以历来是生日的主食,原来面条还有入诗的,的确很少见。我也读到过宋・陆游的《屡雪二麦可望喜而作》;“玉尘(喻面粉)出磨飞屋梁,银丝(形容面条)入釜(锅)须宽汤(汤水多)。”可见陆游喜欢吃水煮面。  (王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