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渐行渐远的修理铺 
发布时间:2014-07-01 11:24:34
渐行渐远的修理铺 

  在我们小区附近有一个修理铺,是一对年纪较大的夫妻开的。修理铺没有名字,虽然在闹市中很不起眼,但小到雨伞、拉链,大到自行车、电动车,逼仄的店里总是摆满了待修的物件。大叔大妈都很和气,每次拿着损坏的拉链、鞋子去修补,大妈总能找到一些话题,一边手脚麻利地修东西,一边家长里短地聊天。

  有一次,我们拿着一个拉链坏了的新包去修,想让大妈给换条颜色类似的新拉链。大妈不知从哪里找出一个拉链头来,三下两下就给换上了,还耐心地告诉我们拉拉链的正确方法。能修就不用换,能少换就不用大换,不但不耽误时间,还节约了成本,这样的修理铺总是给人以惊喜。

  在香港庙街,有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门铺――陈华记利器专门店。踏入铺子,各种刀剪白花花明晃晃。磨刀师傅“华叔”,磨了五十多年刀,最低200元磨一把刀,一般是三四百元,也有收千元磨一把刀的,依旧门庭若市。下了单,一般要3个月才能取货。他说:“现在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锋利。但是只要他找我磨过刀剪,肯定要回头再找我,因为他知道了什么叫真锋利!”

  与之相对的,是当今社会,很少有将菜刀、剪刀用上一辈子的习惯了,曾经在大街小巷常见的磨刀师傅,如今已经难觅踪影,只有如同华叔等老辈匠工仍在守摊,“锋利”逐渐变成了一种奢侈。

  街头的修理铺正在渐行渐远,与之一起式微的,还有“修补精神”。物件坏了修一修,感情破了补一补,对物也好,对人也好,都拿出十足的诚意继续“处下去”,这就是“修补精神”。当前,很多东西坏了,如果坏得较多,一般就扔了;如果一部分坏了,就换个配件,手机、汽车、家电,大抵如此。有朋友曾笑言,现在很多修理工,大体上属于装配工,零件拿过来一换了之。

  物件坏了换个零件,还总算能保留大半个原件;对于许多小家电来说,修理成本高、配件不易找,往往没人来修理,比如很多数码产品。当越来越多的小物件堆在家里,用之不爽、弃之可惜,便会让人怀念起曾经走村串户修理锅碗瓢盆、竹筛木桶的工匠们,那一双双巧手,在社会演变中被集成电路和模具们替代。而当年曾经被家家户户热情相迎的工匠,也被社会逐渐遗忘,现在大都以外出务工为生。

  修理铺曾经是一道风景,现在仍是城市中的一个个地标。有修理铺存在的地方,总会让人放缓脚步,品味静静的岁月。而更多的“修理铺”应该存在于人们心中,当人际关系产生裂痕时,不妨用“修补精神”修一修、补一补,而不是一拍两散。 (王卫华)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爱梅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