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蔗山名胜古迹多
发布时间:2014-12-29 14:44:35
蔗山名胜古迹多

  方鸿鼎

  铁罗庵香火绵绵

  蔗山及其山麓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如蔗山顶上的铁罗庵,自汉代至民国,香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唐、 宋、元、明四代,香火特兴旺。传说当时有和尚上千人。我小学读书时,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老师就带领我们上蔗山游春远足。我第一次上蔗山是抗日战争胜利时期,至今己七十余年,但铁罗庵的优美风景,有时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蔗山绝顶有平地两顷。铁罗庵的建筑郡,就坐落在平地尽东头的山坡下。整个建筑坐东朝西,分三个部分,中间是正殿,殿堂高大, 略逊杭州的灵隐寺。山门八字大开,正中门楣上横立着一块黑色的大匾,书写着“铁罗庵”三个雄健有力、风骨遒劲的金色大字。一进门,神台上坐着一个光头,胸腹袒露、满脸笑容、光着脚板的弥勒佛。旁边有一对楹联:大肚可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二进是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三进是千手观音菩萨,左右两边靠墙是十八罗汉。

  大殿右边是两层楼房,一进是和尚和香客游人的餐厅;二进是厨房。二楼是火房工作人员的起居室。大殿左边,是一栋四门朝堂的二层楼房,是道士和尚们的起居室,也是和尚道士接待贵客的场所。正殿大门外,穿过茶地中间的甬道,约三百米处,有一座约20平方米的单独小建筑,称黄脸官殿,是镇守山门的神。他手掌霸鞭,威风凛凛地站立在神台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每一个香客和游人。

  殿宇后面的山坡上,是自然生长的竹林和苍老遒劲的古松柏木。殿宇左边是人工种植的高大乔木防风林,有笔直擎天的水杉,有高大的红豆彬、银杏树,还有淳安少见稀有的菩提树(俗称人参果)。再还有“怕痒树”等稀有树种。在银杏树和菩提树旁边,还有一座独立的小建筑物――八角钟亭。住在蔗山脚下的十里八乡的村民,每天早晚都能听到铁罗庵那洪亮而悠扬的钟声。

  整个铁罗庵的建筑群前,是一片开阔的茶地,一年四季都有青绿的茶丛,在欢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

  殿右边是两层梯地。第一层梯地是蔬菜园,四季蔬菜应有尽有; 第二层梯地是果园,种有四季水果,有桃、李、批杷、杨梅、红枣和板栗。园中还有一株八月金桂花。离桂花树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冬夏不涸,保障了香客、游人和道士们的饮用和洗涤。

  可惜的是,上述那些松柏大树和稀有珍贵的木材,在1958年冬大办钢铁的年月中砍伐殆尽。烧炭炼铁用掉的,还包括那口千斤大钟。目前只有那株高大而弯曲的桂花树,孤零零地站立蔗山绝顶上。一九六八年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之下,一夜之间把蔗山上的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块长约1米、宽约50公分的 “蔗山香火碑”还躺在大殿的破砖烂瓦之中。该碑有文物价值,建议有关单位给予保护起来。

  从晋代至民国的一千多年里,全国有无数文人墨客, 甚至外国客人,都到过蔗山绝顶。他们写下了许多有关蔗山的四时风光、山景仙迹的诗篇华章。明代状元商辂,就写过以蔗山命名的一本书,叫作《蔗山笔尘》。从淳安的各类史志和居住在蔗山山脚的方氏、 洪氏、宋氏、夏氏、刘氏、胡氏等姓氏的宗谱中都可以看见有关描写蔗山的诗篇。这些诗篇加起来,不少于200首,古语说,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上贵精舍书声朗朗

  上贵寺坐落蔗山北麓,今左口乡奎星桥移民新村村脚的狐狸岭下。其建筑毁于1967年,目前仅存寺院旧基地。该寺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末五代有富山方昊者,弃官隐居上贵寺。并聚徒讲学,创建了淳安第一个书院――上贵精舍。所以上贵寺又称上贵精舍。蔗山之所以被淳安人视为文化渊;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方昊在此建起了淳安第一个书院之故。

  上贵寺内除了内有道教鼻祖的塑相之外,还有关云长、赵子龙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像。也因为该寺院既是淳安的道教中心,又是聚徒讲学的书院,到了北宋年间,由于科举大大兴起,读书人越来越多,寺院房子不够用,便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对该寺院进行了扩建。同时为纪念书院的创始者,将该寺院改名为静乐院(又称上贵祠堂)因方昊字太初,号静乐。

  上贵寺故址附近如今已被人开发为漂流场所。所以建议县有关部门,重建上贵精舍,开辟旅游景点,以达到保护文渊、弘扬淳安文化之目的。

  离上贵精舍不远处,还有宋代进士洪应高所建的梅村书院,再者,今文昌村还有易峰书院,系宋代探花何梦桂所建,书院已毁,今只存基础。

  狮山寺国画写生

  狮山寺,其寺位于原进贤村约二华里的一座形似狮子头的山岙中。该寺是沿着山势而建的。进山门走甬道,迎面就是庄严肃穆的十八罗汉殿。再走甬道上台阶,迎面才是观音娘娘殿。殿前院子里有两株四季开花的金银桂花树,香客和游人只要到此,一年四季都能闻到清新扑鼻的桂花香气。大殿四周及其院内,植有许多奇花异草,如梅花、孝竹、巨樟、枫杨等。林木之下错落有致地建有亭、台、楼、阁。设有鱼池。记得鱼池右侧内壁上还刻有:“放生池”。再上一台阶,迎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挡路。绕过巨石旁边的小径,可走到巨石顶上。巨石上有天然形成的仙鹤脚印,旁边还建有一座八角亭,名曰:“仙迹亭”。 亭内有对联:“雨落池边鱼鼓浪,风来花里鹤寻香”。寺院内还挂有一口千斤大铜钟,当年寺院和尚只要搞响铜钟,方园几十里的乡村农民都听到那洪亮的钟声。

  因该寺院环境美丽幽静,古色古香,诗情画意,鱼池又有鲤鱼跳龙门之含意。故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吴山聋哑学校曾迁移到进贤村上课,并把狮山寺和屏风岩作为写生课堂之用。该校校长是国画美术家,叫龚自荣,是个哑吧,系温州人。听说今汪宅民间还藏有他的绘画。

  越王墓古今存疑

  今文昌镇栅源坞(包括换岭、假坞、高龙、塘白口等村)是贺齐平黟歙、战山越的首场战斗地点。这一战取得胜利以后,山越人翻过外公山,从鱼家潭乘角头船,渡过富强江,来到了今临岐镇的狼狈、林坑坪、浪景坞三个小自然村。越王问随行人员:此地是何名?随行人员说:此处叫角头。越王听了,大声说:不好,我的命到此呜呼了。说着颠狂暴跳而亡。千百万战士用双手捧土叠成五座高约三米的坟墩,这就是《淳安县志》所载的越王坟。

  山越王去世之后,头领不存,其队伍溃不成军。少数人留在当地,潜入深山老林之中,大部人溃逃到今临岐镇范村一带,被贺齐部队围困起来,又是一场血战。大部分山越人冲出包围,向西北逃到今王阜严家闻家一带,有的滞留在此,有的溃逃至今安徽省的歙县、绩溪县境内。据今临岐范村《范氏宗谱》记载,滞留的越族部队,后来归属于范氏认领,并成为范氏家丁。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总是巧妙地捉弄着今天的人们。今日杭黄高铁淳安段,不正是沿着1800 多年以前,山越居民被贺齐驱赶,从今日之文昌镇栅坞败退撤走的路线进入安徽绩溪县的吗?

  至今,八都严家闻家山区和临岐镇林坑坪、浪景坞的居民语言中还极少残留着山越人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有兴趣者可以到该地考察一下,寻找淳安古居民(山越人)留下的足迹,作一次有历史意义的活动。

  小塘坞新石器遗址

  一九五八年,省考古队在蔗山脚下进贤村后的象鼻头山尖上(叫高祭台),发掘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九七九年今左口乡龙坑坞村民农业学大赛改田改地,在蔗山脚下的小塘坞再一次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石斧、石簇、印纹陶罐和原始的青瓷碗、盏等,被省文物单位命名为浙西“进贤渡文化”,与后来发掘的浙东“河姆渡文化”遥相呼应。这充分证明蔗山脚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由此也说明三面环水的蔗山,不仅是淳安县的镇县之宝,而且是淳安县的文明之渊、文化之源。高祭台,已成千岛湖水域。小塘坞还在陆地上,这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旅游项目。建议县府有关部给予开发,以提高淳安旅游文化的重量级别。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