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史海钩沉
淳安最早的学校上贵精舍
发布时间:2015-03-02 13:31:57
淳安最早的学校上贵精舍

    方本昌  芭蕉

  窃观志书,淳安始有学校,当首推北乡东源港之上贵精舍。

  上贵精舍,以其所在地上贵里得名。其地多胜迹,左有汉山,右有唐山,精舍坐落唐山脚,面朝魁峰(一作奎峰),背靠天堂山,向有“鲤鱼上天堂”之传(溪中一对开然石鲤犹存)。由此构成一派“崇汉尚唐,德久弥光”的理想境界,为东源港一大形胜。

  相传,上贵精舍系旧上贵寺改建而成,创始人是一位乡先生,姓方名昊字太初,乡人呼为静乐先生。《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生于唐末,“唐亡,耻非所事,隐居岩谷中。钱谬招之,不肯往。聚徒讲学,终其身。乡人化之”。历代方志,载其讲学上贵,并将其列入《人物传・高士》。不过,在民间却流传着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了他的为人高洁和治学严谨的风范。其中,广为流传的莫过于一则《万可里鱼》的故事。

  据老辈世代言传,上贵精舍开办之初,东源港腹地有上贵、琳琅、下渚、山下、高贵、高明等六个行政村,计有数百家农户,分别聚居贵溪两岸繁衍生息;错落的村畈,上下左右间隔仅三五里远近,因此,学生生员不愁,走读也比较便捷,附近农户情愿把学童送来上贵精舍就读。

  刚开课那阵子,学童们显得拘谨,课堂秩序井井有条,即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都相安无事,家长对此都能放心。不过,最让先生头痛的一件事,就是那个根深蒂固的宗族派别观念。先生深知“教书必须育人”的道理,通过反复思考,决心结合教学,为学童们开设“同是炎黄子孙”的传统“道德课”,深入浅出地向学童灌输爱民族、爱家乡的爱国主义启蒙思想,以此培养学童树立做人、待人的正确人生观。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先生让学童们搬板凳去门口晒坦围成半圆形坐好,然后听他讲故事。据长辈相传,先生每年开课时总少不了要讲一遍的就是那个《万可里鱼世交情》的故事,这故事的大意是:

  “很早以前的人群都没有名字。比如生男育女,男的唤作‘囝’,女的呼为‘囡’,两个字看上去、读起来有区别,是为区分‘男子’和‘女子’,但它们的字义却是相同的,在父母心目中都是‘自己的小孩子’。又比如,很早以前的人群都没有姓氏。像你们当中‘方、何、童、鲁’四姓,其实你们的老祖宗都是同胞兄弟,呼为‘万、可、里、鱼’,不想到了你们这一代,仗着自己身上多了那么一个‘点’(万加点为方)、一个‘单人傍’(可加单人旁为何)、一个‘立字头’(里加立为童)、一个‘日字脚’(鱼加日为鲁),就自以为是,自命天下老子第一,竟连自家兄弟都不认,你们还算是炎黄子孙”?

  听罢静乐先生这一席话,把几个平时爱欺侮别姓的孩子说得膛目结舌,最终不得不追悔认错,并向先生承诺,谨记教诲,从今往后再也不敢胆大妄为。当然,也有个别年纪稍大点的学童,憋了一肚子委屈,回家去向父母告先生的“状”。遇上目不识丁的家长,只得去向村里的老辈或读书人讨教,最后总算明白过来,先生说得在理,于是,各自规劝自己的孩子,听从先生教诲,认认真真读书,堂堂正正做人。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听老一辈读书人言传下来的《听静乐先生讲故事》的故事。

  据说先生当初最得意的门生有八位,分别出自徐、唐、王、洪、方、何、童、鲁,时称“八奎”(奎即魁)。临结业的前一天,先生特地把他们唤进书房,破例为他们各自沏上一碗茶,作为话别。席间,先生只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希望大家终身引以为戒。据1983年谢世的琳琅庄刘雨和老先生弥留之际勾沉,这则笑话的内容为:

  “一人谓人曰:‘自古至今,圣人最难出世。当初盘古王开天辟地,生人生万物,谁人比得他来?我要让他。’乃屈一指。‘其后孔夫子出类拔萃,诗书礼乐,为万世师表,哪个人不敬服他?我只让这第二个。’乃屈二指。‘自此二人后,再没有屈得吾指者。’默思良久,点头曰:‘是呀,你说圣人难不难?并连我才得三个人’。”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方志隆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