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闲话重阳
发布时间:2015-10-26 15:23:47
闲话重阳

  重阳,起源于汉族,传承了两千余年,因为时在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有此称。

  据史料记载,这一天最流行的活动有登高、插茱萸(即如今的“红枣皮”)、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按照古老的风俗,重阳节这天,人们要身插茱萸或佩戴装有茱萸枝叶及果实的香囊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这与《续齐谐记》里讲的一则故事有关: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那天,你家将有大灾,破解的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了,而全家人则因外出安然无恙。“茱萸避邪”便从此流传下来。

  实际上金秋九月,天高气爽,是登高望远、健身强体的最好时节;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治寒驱毒消积食;菊花酒清凉甘美,为强身益寿佳品,三者结合,对重阳前后退秋热、去秋湿、驱虫防病是有好处的。

  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酒,在唐代尤为盛行,诗人王维的名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描写当时登高插茱萸盛况的。但宋元之后,重阳佩茱萸的人逐渐少了,此乃重阳节俗重心潜移所致,原先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转而祈求长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超过了“避邪翁”茱萸,重阳日赠菊祝寿、佩菊登高、办菊花大会赏菊饮菊酒蔚然成风,直到明清时依然盛行。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名花糕、菊糕、五色糕,要做成九层,有的上面还做两只小羊,寓意重阳(羊),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的用意是庆祝丰收喜尝新粮,后来才有了登高吃糕步步高的吉祥含意,且一直流传至今。

  在老家,重阳最让我难忘的是包粽子。九月初九早饭后,全家人一起动手,用两条长凳搭起一块木板,摆上妈妈配制好的一盆糯米,一篮箭箬与棕皮,还有几个装着腊肉、板栗和蜜枣的钵头,开始裹起粽来:先取两张大小基本一致的箭箬,尖头相对叠在一起,从中间折合成漏斗状,畚一瓢糯米垫底,夹入一块腊肉,放进两颗板栗、两个蜜枣,再畚一瓢糯米压平,左手托底,右手将箭箬从下往上折起、按住,双手扣紧后,腾出右手拿一张小箭箬对折贴在右边,并从顶部紧贴右角往下折返到位,使之成为一个四角匀称、错落对应的圆柱体,然后用棕皮分上下两道扎紧,一个标准的重阳粽就包成了。中午时分,一大锅粽子咕嘟咕嘟煮熟了,母亲用锅铲在香气扑鼻的食锅里捞起一个晾凉了让我先解馋,剥开后张嘴一咬,味道那个美啊,差点连舌头都吞下去。

  现在的重阳节,农村里还时兴包粽子。城里也很方便,箭箬、棕皮、糯米、板栗及其它食材街上都有的买。此外,和古时相比,除不再遍插茱萸、身佩香囊和开菊花大会外,其它习俗基本保留。

  特喜欢毛泽东的《重阳》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九月重阳你再来,黄澄澄的谷穗好像是狼尾巴……”常令我感怀:九九重阳,重阳,久久。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方俊勇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