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故乡的文化根
发布时间:2016-02-05 11:59:04
故乡的文化根

  淳安素有锦山秀水、文献名邦之美称,我的故乡长岭上村,算得上是文献名邦中的一分子,这里有文化的根。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传说商辂公在朝为官的时候对皇上说:“我们淳安人爱读书,人人都识字。”皇上不信,便派人到淳安暗访。有一天,皇上的差官在长岭上看见一个挑担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差官从挑担人手里拿过书一看,书是倒的。差官说:“你把书拿倒了。”挑担的人说:“没有倒,我看见你来了,想把书拿给你看,当然要倒过来。”差官想了想,认为挑担的人说得对。后来这位差官对皇上说:“山里的人连挑担也看书。”

  不过故乡人爱读书的习惯真正要从清朝说起,清朝光绪二十八年,长岭上村十七岁的书生方策,字树勋,乳名杏元,科考中了秀才,秀才回乡以后就在家中办起了私塾,成为当地第一座学堂,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培养村里读书识字的良好传统。清末民初,故乡的先辈们继承修桥补路做凉亭的传统美德,把十里长岭整修一新,又在山岭道中修建了两处凉亭,老秀才将为之定名为“风月亭”和“云中亭”,并亲笔题写了亭名和对联,在风月亭的两扇圆洞门上书定了横眉:“青云直上”“梅传消息”,门上的对联是“客过垅上堪少往,鸟啼在坞播佳音”“清风送爽梅传情,明月照龙送灯。”亭内对联是:“清风拂座留人坐,明月当头照客行”。云中亭上的门联分别是“云物无心油然出岫,中途有岭倏尔来人”“泉淙淙何愁口渴,山绕绕不愁风云”。由于长岭是七都通往八都的交通要道,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老秀才的这些奇联妙对在民间广为流传,现代人读了老秀才的这些对联,更加敬佩故乡人的文化底蕴。

  在老秀才重教习文精神感染下,故乡人读书识字的风气越来越浓。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仅办起了全日制小学,还办起了一座农民业余夜校。这座农民夜校从土改办起来,一直坚持到七十年代初,从未间断。那一年,人民日报社一位记者采访到长岭,听说长岭的农民夜校办得很好,就在长岭进行了采访,后来,这座农民夜校的事就上了《人民日报》。

  由于故乡人尊师重教习文蔚然成风,这里的教书先生就很多,六十年代,有人略作统计,这个仅有一百来户的村庄,外出从教当老师的就有二十多个,像老秀才一家,从老秀才算起,一百多年,如今已是四代从教,并且教书教进了杭城,誉满家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今故乡的后代人就像爬龙门、走长岭一样,在书山路上,在学问海里,一步一步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文化是故乡的魂,故乡有文化的根,但愿文化之根根深叶茂。(管祖谦)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志隆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