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挑 花
发布时间:2016-05-17 10:06:23
挑 花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阜严家的八都麻绣可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那个时候,在我们村里,最能体现姑娘智慧和心灵手巧的是麻布挑花,即麻绣。村里的姑娘一般十来岁就开始“扎结”、纺纱、练习挑花。挑花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姑娘在人们心目中的评价。有的姑娘悟性好,无师自通,一学就会,甚至还有创新。比如住在我家隔壁的巧姑,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的挑花技艺,非常地高超,可称得上是“高级技师”。真乃绣什么像什么,十分逼真。飞针走线,描龙绣凤,看起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布”上。并且能绣出好多新花样儿来。因此,村里人对她无不称赞有加。有的姑娘则悟性逊色,再怎么学也不会,她们绣出来的“杰作”,看上去真的像是“毛毛虫”,简直令人哭笑不得。如对门的翠花,经常到巧姑那里讨教,但挑花技艺一直没有长进,真的无可奈何。

  至于挑花用棉线的颜色,则视麻布底色而定。一般青底麻布用白线,白底麻布用青线。比如,最常用的男女系在腰间的扎布(腰布),就男女有别,分两种颜色。男的用白底麻布,用青线挑花;女的用青底麻布,白线挑花。扎在腰间的方法也有不同:女人从身子前面往后围扎,在后面打结;男的则相反,由屁股后面往前围扎,在前面打结。我想,也许是女人烧菜做饭、做鞋缝衣,围在前面即减少衣摆磨损,也使衣服下摆清洁卫生。男人一般干重体力活,围扎在后面,累了可直接坐下来休憩,有扎布作垫子,平整舒适些。不过,挑过花的扎布,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更能耐受摩擦,非常经久耐用。       

  这挑花的手法,细想起来,真够令人叫绝的。先从麻布中间起针,开始走单线,收回时形成复线,回到中间起针处收针,增强了图案的韵律感。挑花时,不用草图,凭麻布纱孔眼走针步,边绣边创作。所用棉线不打结,一针走到底,不重新起针。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如“福”“禄”“寿”“禧”、桃子、石榴、喜鹊、吉祥灯、“四季发财”、“竹报平安”、“牡丹富贵”、“百鸟朝凤”等,无所不有。组成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真的不胜枚举。

  此外,家乡有关麻绣的方言俗语也很有趣,如“不种今年麻,哪有来年衣”,“麻布挑花,一针对一孔”;“线头穿进针眼里,巧对上眼”;“打铁照样,挑花看样”。调侃织布动作的“脚动手动,乌龟杂种”;煮浣麻纱的“一款面,灰里煮,水里漂,越漂越白”等,说来顺口,也非常贴切形象。还有精彩的民谣,如“生女不扎结(搓麻纱),长大当尼姑”;“过生活,讨老婆,福呒福,看挑花”;“柏子树,柏子丫;柏子树下好人家。生个男儿会作山,生个囡儿会挑花。一挑挑到十七八,嫁着一个好人家”。这些流传至今的民谣,自然而然道出了麻布挑花是乡村女孩必须掌握的技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挑花这门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即将失传。令人欣慰的是,虽然麻绣的实用性渐渐淡化,但是麻绣蕴含着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因此,2005年八都麻绣被浙江省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被杭州市列为非遗濒危保护项目。而今王阜乡又在风景秀丽、幽静自然,堪称世外桃源的金家岙村建立了“八都麻绣馆”。专门陈列生产织具,展示传统绣品,弘扬民间艺术,全方位展示麻绣那神奇独特的魅力。   (詹龙飞)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