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散文
家乡的古桥
发布时间:2016-05-31 08:37:33
家乡的古桥

  管祖谦

  修桥补路做凉亭,是淳安山区人民自古流传至今的三件好事,也是淳安人民流传美德的充分体现。因此,在我的家乡威坪造于清末民初的古桥也就多。在我们六都源里的河村,自古至今流传着一句民间俗语:“九桥十三碓,有女儿嫁河村都不悔。”河村,地处六都源头,村庄坐落在河道两旁,村中来往全凭桥梁。村中的河道上建有古桥九座。同时,村中还有十三处磨粉的水碓,因此,河村自古就九桥十三碓之美称。在威坪的六都、七都两条源里的两条南北走向的古驿道上,在大河道上,小溪流中,造于清末民初的古桥梁举不胜举,虽历经百年沧桑,至今风韵犹存。

  解放前,山区人民为了出行方便,群策群力,逢山开路,遇溪筑桥,造起一条条山间古驿道。由于山区溪多,山坞多,在这些古驿道上的古桥也就多。在六都源,不仅仅只有河村的九桥,还有洞源口的�翠桥,叶家源口的无名桥,安川源口的安川桥,杨家畈的东坡桥。在七都源里的金通水库到横石就有五座古石桥,由于金通水库的建成,淹没了两座古石桥,如今只剩三座古石桥。金通水库以外的各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古石桥,比较有名气的有唐村村脚的新桥。这座桥建筑很古老,但是人们一直称为新桥。是何缘故,值得考证。坑下村头有一单孔桥,始建于清朝末年,桥名为洪济桥。这些桥梁的建成,不仅给当时人们的交通出行,经贸往来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

  这些古桥的建成,给山区增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如洞源口的�翠桥,虽然只有单孔,跨度也不大,但是建筑十分别致,桥上有亭,亭下有桥。人坐在亭中歇息,水从桥下流过,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桥下流水哗哗,桥上亭内笑语声声,美哉!

  我们的先辈们在建造古桥时是十分讲究建筑风格的。一座古桥,是古代人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他们在建桥时,没有技术人才,都是本地本土的能工巧匠。石匠、木匠、磅工是桥梁的主力。木匠做桥屋,石匠取石材,磅工做桥墩,这就是他们的分工合作。一座桥梁的好坏,全靠一只工匠队伍。如建造双拱,三拱的大型桥梁,还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这个“领导机构”的名称叫“桥会”。桥会是有奉献精神,有民间威信,有活动能力的人自愿组成。桥会有明确分工,有专门从事管理的人,有专门从事募捐的人,有专门负责工程账目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造古桥的年代里,根本没有政府拨款这一内容,所有经费全靠民间自愿集资赞助。造一座桥梁,负责募捐的人要走村串户去募集资金。募捐来的资金全归桥会的账房统一管理,桥梁完工后,桥会会把所有捐款的人的姓名,捐款数额,多则几十块银元,少则几枚铜板,都要刻在青石板上,逐一公布收支状况,以示流传千古,功垂万年。在七都新茂村章边自然村,有一座古桥叫中正桥,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桥头古凉亭内至今还立着几块石碑,捐款人的捐款数额全刻在石碑上,至今清清楚楚。在建桥支出一栏内,没有发现桥会人员的工资开支项目。我访问过一些老年人,他们说:修桥补路做凉亭是做好事,桥会的负责人是不会要工资的。民众捐来的银两都要用在桥上。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无私奉献。我想,桥会人员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家乡的古桥,是先辈们无私奉献的见证,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历史见证。人在苍龙背上行,水从碧玉环中去。修桥,补路,做凉亭三大传统美德,让我们共同继承,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波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