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云中谁寄锦书来  
发布时间:2017-02-08 13:31:33
云中谁寄锦书来  

  往年,写信是一件大事。

  书信传递信息,是过去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经历过的。一封信有四五天寄到的,有十天半月才到对方手里的,还有几个月甚至半年姗姗来迟的书信。等待远方亲戚朋友寄出来的一封信,焦急里有甜蜜,就像小时候孩子们盼着过年一样。

  不管怎样,收到亲戚朋友的信,急急忙忙拆开来,读着书信中的一字一句,那等待书信到来的焦虑之心也就慢慢消解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是李清照《一剪梅》词中的一句,每次读李清照的词,会感动一次。

  《一剪梅》整首词更好:“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此词作于词人与金石学家的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锦书,古代是指妻子写给丈夫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有时也指丈夫写给妻子表达思念的情书,延续到现代,指人们一切来来往往的书信。

  来了电话、手机、电脑的今天,我们熟悉的是手机电脑,微信淘宝,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轻松一点,一切尽在掌中。日常生活变得无比轻松、迅捷,而文字书写却急剧退场了。

  年轻一代,依赖起无纸化的生存,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着,只能在一些人的收藏中略见一二。再看看时下新潮的“穿越剧”,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亲爹成了“令尊”。粗鄙文化盛行,中国书信文化绵长而深厚的内涵却日渐隐退去。

  亏得还有一些中老年人,他们用惯了纸笔,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坚持着写出一封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现在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的事情了。

  我有这么一种幸运。

  上海年已高的伯父,从我识得几字起就读他的来信,一直到现在还读着他的来信,他有电话,有手机,但很少用。他写的信,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很规范。信里面,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谈家事,如在目前;论国情,条分缕析。有那一种:“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的感觉。

  还记得,读初中时,语文老师教过我们写信,教得很到位,语文老师叫徐进达,上课讲普通话,他翘舌音翘得特别好,我感觉很受益。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农村学校里大部分老师上课还讲着土话。

  我写过信,觉得写信有两种美,一种是写着美,一种是盼着美。

  写着美:柔和的灯光下,握住一支钢笔或圆珠笔,在信纸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真意;写出属于自己的痛苦,心累。而给那写信,对其倾谈的那个人,有长辈,有同辈,有下一辈,他们有的远隔千里,有的近在本乡本村,写的时候犹能看见对方的身影,对方的容颜,无拘无束,道尽心曲。一封信,可以畅谈现实,可以憧憬理想;可以分享喜悦,可以分担忧愁。

  盼信美:揪心的思念,梦缭的牵挂,盼着有锦书至。遥想古代,交通闭塞,关山难越,一封信,从出发到寄达,一路上要耽搁十天半月,甚至数月半年。等待呀,等待,倚靠在门槛上等待,这一种等待,其实很美。

  上海的伯父已经八十多岁了,百年之后,唉,从此云中难有锦书来啊! (王丰)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