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拾蕈
发布时间:2018-06-22 09:00:12

詹龙飞

盛夏时节,晴雨相间,湿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菇类的繁殖和生长。当然,山上的野生菇也不会轻易错过这个大好时机,趁着极易繁殖的有利时机,大长特长,不仅成了山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馋坏了时常惦记着美食的吃货们。

民间俗称的野生蘑菇,即常说的野生菌,在医学上称为蕈。野生蕈分布甚广,很受人们喜爱。

真没想到,我们那一带对野生菇的称呼也比较“专业”,称之为“蕈”。到山上去把蕈采回来当菜吃,谓之“拾蕈”。

记得小时候,放暑假之日,正是各类野生蕈生长之时。因此,有的是时间,背个竹子编织的背篓,到山上去“拾蕈”。一般头天下了大雨后,第二天早上即可到山上“拾蕈”,一般不会让人失望。

“拾蕈”可不像在竹园里拔竹笋,需紧紧抓住竹笋,用力一折、一拔,然后吱啦一声,手到擒来。在山上看到蕈后,只需俯下身子,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握住蕈柄,拾起来后将蕈盖朝下,小心翼翼放入竹背篓里即可。由于蕈盖脆嫩,不小心轻放容易碎裂。背着竹背篓走来走去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晃动太大,不然的话,惹蕈“生气”了会碎得一塌糊涂,背回家后蕈会面目全非,让你后悔不已。

至于蕈的种类,那可是多得数不胜数,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应有尽有。那时候的山上简直成了天然的农家菜园,想采就采,想吃就吃,就是这么任性!

说起黄灿灿的松毛蕈,人们肯定是最熟悉不过了,可谓“蕈中之王”,家喻户晓,不仅“仪表堂堂”,吃起来味道自然是“杠杠滴”。要说漂亮,非“红皮碗”莫属,洁白的蕈柄,朱红色的蕈盖,小巧玲珑,像点在眉心的美人痣般逗人喜爱。还有“桐油辣”,刚刚长出来的时候蕈盖尚未张开,缩成一团,整个看上去像一根竖立的鼓槌,还分泌着薄薄的粘液,在太阳照耀下熠熠闪光。将粘液用舌头浅浅地舔一口,有点辣辣的感觉,可一旦炒熟后,辣味转换成鲜味,味道自然是鲜美无比。还有“乌炭蕈”,浑身黑黝黝的,像烧焦了的木炭,黑不溜秋,浑身找不出一点白色的痕迹,但味道却丝毫不逊色。更有“石灰块”,堪称蕈中巨无霸,有成人巴掌那么大,而且几个连成片状,不消几个,便装满一背篓,遗憾的是,味道明显差些。当然,最高贵典雅的非“绿豆蕈”莫属,亭亭玉立的蕈柄,白色淡雅的蕈盖,错落有致地点缀着酷似绿豆的绿色小点点,似乎隐隐透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见到稀奇古怪的鸡爪蕈,一簇一簇、一丛一丛的,像珊瑚,更像倒立的鸡爪或竹笤帚,别具特色。令人可恶的是,有种被称作“猛膨苔”的,蕈盖表面有一层黄黄的膜,背面布满针孔,形似黄色海绵,喜欢长在山路边的松针里,不仅不能食用,还易使人踩到而摔个四仰八叉,你说可恶不可恶?

“拾蕈”,不仅给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物质不够充裕的年代,更是满足了口福。在今天人们纷纷将它称之为“山珍”的蕈,可在当时也只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味家常菜而已。

当然,野蕈味道虽好,也不是所有的都可以食用,有的蕈甚至不慎食用了会导致中毒,伤及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不慎食用野生蕈导致中毒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要有选择性的“拾蕈”。至于怎么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凭经验判断。一般有毒的野生蕈,往往蕈盖异常艳丽或有浓浓分泌物,蕈柄上长有蕈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虽然看上去亭亭玉立像美丽舞女,但是往往暗藏杀机。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 徐丽  邹楚环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