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原创佳作 > 随笔
大会堂
发布时间:2018-11-15 15:40:46

我们界首周家村,现在的村文化礼堂是以前的厅堂,也叫大会堂,这也是我们村最大的建筑。周家人主要从松源分支过来,周姓祠堂在松源村,周家就建厅议事,村民常说“厅门上”。

厅正上位是戏台,主要功能是正月请戏班子来演出,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我们村常请的是洋田村的戏班,因此也跟洋田村相熟。放电影也在厅上。以前听说要放电影或演戏,各家就早早地把条凳背到厅上定位子,不仅自家人要看,邻村的亲戚也要来看。曾经有一年轻人恶作剧,背条凳往厅上一放,散布虚假消息:今晚放电影。村民跟者如鹜,很快整个厅上就排满了凳子。这时那年轻人悄悄地把凳子搬回家。别人则傻傻地等着晚上看电影。到了骗局被拆穿,那些老大爷就骂开了。也反映那时文娱活动少,人们对文娱生活的渴望。

戏台的上面有一阁楼,是曾经的村小,有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大多数年份老师只有本村的周圣生一人。小学四年级起学生才到严家中心小学去读。我读书时每个年级的学生有八九人,一个复式班也有二十几个学生。那个时候的科目主要就语文、数学。老师给这个年级上课,另两个年级就做作业。作业也不多,每门课就一个练习本,基本上没家庭作业。如果遇到读三年级学生作文,低年级学生也会静静地听。记得有次学生写了一个错别字,“麦”写成了“表”,于是读出来是“牛吃表子了”,三年级的学生哈哈笑,低年级的学生也跟着哈哈笑。有时三个年级的学生同学一首歌,算是音乐课,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体育课基本不开设。那时课余时间长,课外游戏多,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抓石子、斗公鸡、单骑马等,算来也丰富多彩。冬天,有一种活动叫“榨暖”,选一面向阳的墙,很多人沿着墙根排成一排,大家一齐往中间挤,把中间的人挤爆出来,出来的人到边上继续挤中间的人。这样用力挤挤,身上就暖和了。课间十分钟大家都可以到厅外农户的墙边挤一挤,有效抵御冬天的寒冷,上课时就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了。

村里的老人过世了,灵堂就设在大会堂,棺材要停放三天。主要原因是考虑远方的亲友来吊唁。棺材放在厅正中的位子,以示死者为大。棺材前放两碗米饭,米饭上放两个剥了皮的熟鸡蛋,鸡蛋正中各插一根筷子。民以食为天,这是给死者的饭食。地上放一个火盆,来吊唁的人在火盆里烧纸燃香。到第三天早上,铜锣响起,全村人来厅门上吃米羹,叫老人羹,也叫长寿羹。都说吃老人羹“利市”,意思大约是分得老人一杯羹,能像老人一样长寿。吃完长寿羹,就给老人出殡。铜锣开道,白幡招展,鞭炮鸣响,哭声震天。

如果是年轻人不幸夭折,灵堂是不能设在厅上的。死在外面的人甚至不能进村,只能在村外路口设置灵棚。但灵棚里的哭声却更凄苦真切。

以前村里要死人,村边的柏树上就会有乌鸦叫。这几年是听不到了。乌鸦叫虽然难听,它对死人有预知能力,现在想来它确是神鸟。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它就不见了。

乌鸦叫,铜锣响,棺材静静地停放,一切都笼罩着死亡的恐怖。这几天学校就放假了。现在由土葬改成火葬,程序相对简单一些。

老人出殡后,学校恢复上学。朗朗的读书声扫除了恐怖的阴霾。新生命的活力又在大会堂中澎湃。

1992年村小并入中心小学,大会堂中就冷清了。土地包产到户,村集体的事情也少,难得开大会,过年也不请戏班子。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开大门,厅上要领头放鞭炮。只有村里的鞭炮响了,各家各户的鞭炮才能响起。功能退化也就疏于管理,很多人的私人物品不断放入,如打稻子用的稻桶,建房用的木料等,走进去感觉空间狭小。侵吞和侵占公家当时成了一种风气,反映的就是小民意识的心态。

2014年全县开展文化礼堂的建设,大会堂改成了文化礼堂,布置村文化的内容,恢复了公家建筑的庄严。利用率也提高了,村里的大年文艺晚会就在文化礼堂举行,为村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潘政军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徐满萍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