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淳安新闻 > 外媒看淳安
这个落后日韩60年的难题 被淳安农民攻克
发布时间:2017-05-19 08:58:26
这个落后日韩60年的难题 被淳安农民攻克
有这样一种药,它是论克卖的,24块钱只能在市场上买1克;它被称为“抗肿瘤第一真菌”,但它的研发和培育,中国曾落后日韩60年。它就是桑黄,如今在淳安临岐很容易就能买到,从国内罕见到生活常见的转变,竟因为一位叫王建功的淳安农民。

王建功

5月16日一大早,王建功匆匆从千岛湖镇的家中出门,赶往40公里外的临岐镇仰韩村,在那里,他刚投入了40多万建造了一个全新的桑黄试验基地。

这一次,王建功在“大棚培育出桑黄”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系数,他计划用一年时间,找到“不用大棚也能培育出桑黄”的秘诀。

因为打破国外对抗肿瘤真菌桑黄的垄断,央视曾两次上门专访王建功。

王建功的桑黄培育基地

为了它 他曾寻遍淳安全县的桑园

今年48岁的王建功,年轻时是个木匠。2010年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建功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周立平教授口中,第一次听到了“桑黄”这个药材。“周教授告诉我,他在国内还没看到过桑黄,仅有的一张桑黄照片还是在韩国拍的。”王建功说,教授话里透露出的神秘感,勾起了他的兴趣。

“80年代初,我同父亲一道栽培香菇,但因为后来赚不到钱,我才转行当木匠。”王建功说,干回农业的老本行是他最大的梦想。从听到桑黄的那一刻起,王建功就放下了手中桑枝黑木耳的工作,正式踏上野外寻找桑黄菌种的旅程,他立志要探索出一套技术成熟的人工培育模式。

虽然桑黄长在桑树上,但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在自然界很少露面不说,生长速度也慢,一个酒瓶盖大小的桑黄,就需要四五年时间生长。为了找到桑黄菌种,三个月的时间里,王建功几乎跑遍了淳安县23个乡镇,寻遍了全县16万亩桑树园。“最终在一个村里的桑园,找到了一块疑似桑黄的东西。”王建功说。

为了验证自己的结果,他来到浙江省菌种测试中心,将样本交给专家进行检测,当看到专家半小时后满脸惊讶的神情,王建功突然跳了起来,兴奋地像个孩子。

那一晚,王建功失眠了,高兴之余,他心里担心的是:菌种虽然找到了,但人工培育桑黄在国内还是空白,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也没有任何系统化研究,他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能成功吗?

王建功用来培育桑黄的菌包

“所有人都劝我放弃 可我这个人很傲”

要驯化一种野生菌种,首先要了解它的生长习性。

领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王建功回到发现桑黄的桑园,找到了桑黄生长的部位。在淳安,桑农为了让蚕吃到更嫩的桑叶,定期都会修剪枝丫,以便发出新芽,这盆景式的桑树根就是修剪枝丫留下的。

王建功心想,既然桑黄长在“伤疤”上,索性他就造一个“人工伤疤”。于是,王建功承包了这片桑园,几十亩地里的桑树都凿了个孔,把菌种放进孔里。然而,半年时间过去了,桑树孔里并没有长出桑黄的迹象。王建功不明白,桑园还是那个桑园,菌种还是那个菌种,为何就种不出来桑黄呢?

再次请教专家,王建功才找到答案:桑黄一般长在老桑树上,除了要求桑树的年龄,还要求湿度、温度等。王建功转念一想,与其在野外撞大运,不如用人工方式控制温度湿度。这一次,王建功选择大棚种植,将桑树的桑枝磨碎,制成桑枝袋料,来培育桑黄。

王建功的做法虽然得到了专家们在理论上的支持,但周围的朋友却不看好王建功,纷纷劝他放弃。“我这个人有点傲,别人说不行,我偏要去试试!”王建功说,自己有种木耳的丰富经验,又有专家们的理论支持,这些都是成功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王建功是痴迷而孤独的,放弃了手上的所有工作,吃住在大棚里。打孔、敲击、划口……在王建功的12个大棚里,他变着法地做实验。

王建功请教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

投入数百万元后 菜刀意外砍出培育之道

除了周围人的不看好,还有时间上的等不起。

“一个月做实验要消耗一万只菌棒袋,每个月仅这项投入就要几十万。”王建功说,研究桑黄的一年多以来,他前前后后投入了几百万元。眼看30年的积蓄化为泡影,王建功的家庭矛盾日渐升级,唯有做出成绩方能证明自己。就这样,王建功每天守着菌棒袋过日子,日里看,夜里也看,把桑黄菌棒袋当宝贝伺候着。

2012年的一天,王建功终于沉不住气了,抡起一把菜刀,一连砍伤了200多个菌棒袋,直到精疲力尽。按照王建功的经验判断,这一天是桑黄出菇的日子,这个时候没反应,就意味着桑黄培育彻底失败了。

如果再坚持下去,资金链必然断裂,家庭面临危机。多重压力让王建功的心情跌入谷底,砍完菌棒袋,他半个月都没去大棚。就在大家以为桑黄培育要彻底放弃的时候,消了气的他,还是回来了,没想到这次回来,王建功在菌棒袋的伤口上发现了黄色的圈,那是他等了三年的桑黄!

王建功不明白,自己有心试了无数次方法都失败了,无心这一砍却成功了。冷静下来后,王建功仔细观察,发现凡是长出桑黄的菌棒袋颜色都是褐色,比未长出桑黄的菌棒袋颜色都要深。

王建功的桑黄制药工作间

这个发现,让王建功有了一个顿悟:是不是只有等菌丝成熟变褐色后,才能打孔?于是,王建功又找来褐色的菌棒袋做了几次实验,果不其然,都成功了。“以前,我在未成熟的菌棒袋上打孔,打孔的时机错了。”王建功说,菜刀砍出桑黄,并非偶然,而是袋里的菌丝成熟了。

按照这种模式,王建功终于实现了桑黄批量生产,他的桑黄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技术成熟的桑黄栽培基地。2016年,王建功实现了300多万元的桑黄销售额,过去国内罕见的桑黄,因为他,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方志隆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