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专题 > 理论园地 > 实践探索
对当前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粗浅思考---梓桐镇党委书记方震凡
发布时间:2008-04-03 09:04:04

  时下有一种倾向性的观点:农业结构调整在我县基本完成,已经没有空间了。我认为其实不然,笔者在农村一线工作多年,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曾努力过、苦恼过、彷徨过、尝试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结合梓桐镇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做些分析和思考,谈谈对当前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看法和认识,仅供读者参考。

农业结构调整还有三大空间


  有利用的空间。多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从来没有停止过、放松过,在目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考核机制上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冲浪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叶、茶叶、山核桃、蕃薯等四大支柱产业。从外延看,结构调整似乎已经完成,几乎没有可供结构调整的土地了,但这仅仅是静态的、粗放型的。从内涵看,结构调整还大有利用的空间。蚕桑6700亩,依然存有可利用的空间。冬季的桑园,桑叶凋落,且要剪枝,留下的几乎是白地,完全可以再用于种植雪菜、榨菜等适冬蔬菜。山核桃生长周期长,尚未投产的山核桃地,可以根据需要种植中药材等其他农作物,不但没有妨碍,反而由于其他农作物的施肥更有助于山核桃的生长。同时,蕃薯地和茶叶地可以套种远期经济作物,如山核桃等。


  有优化的空间。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和优化过程,随着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生物实用技术的变化,存在产业、品种的更新问题。首先,从产业上看,社会需要的、符合生态要求的、市场欢迎的、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的产业,就要跟进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我镇的蕃薯产业,总面积达到10600亩,从10年前的情况看,推动其发展有当时的必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家家户户“洗蕃薯粉”就会使河道遭受较大的废水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而且有7400亩的蕃薯地是坡度在25%以上的山地,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无怪乎我镇是淳安县饮水短缺最严重的乡镇。同时,从目前的产业经济效益看,由于附加值低、劳动强度大,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其次,从生物实用技术角度看,产量高的、生长快的、成本低的、品质优的、保质期长的新品种,必然淘汰较之逊色的老品种。桑叶、茶叶、山核桃、蕃薯都存在品种更新的问题,如我镇茶叶面积6500亩,新品种茶面积仅2000亩,只占30%。所以,结构调整是无止境的,应当不断地优化提升。


  有经营的空间。产品只有变成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需要经营,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收益的最大化,二是经济能力的许可力。首先,从收益的角度看,遵循的是“什么来钱种什么”。我镇的一些农民没有深刻地领会或者没有不折不扣地贯彻好我县效益农业的发展理念,对政府的导向和市场的变化反映不灵敏,结构调整滞留在粗放型、低层次上,面对市场上产业、品种更新信号,没有做出积极的、迅速的、相应的调整。还守着一些老产品,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需求度不高或价格行情不理想,即使能够卖出去,但经济效益并不好。其次,从自身的许可条件看,“长短结合”比较好。既要发展收益较高的山核桃、油茶等远期产业,又要发展短期见效的毛竹、蔬菜和中药材等近期产业,这样既能够拥有独具效益的稀有产业,又能够顾及农民经济可行的现实能力。我镇有得天独厚的适合山核桃生长的地质环境,在山核桃里套种油茶、茶叶等,或在其他基地里套种山核桃,就是很好的长短结合例子。

农业结构调整的几个把握点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三大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解决,一是农民的农业基地发展,为什么总摆脱不了销路和价格的羁绊,而很不稳定以至很难扩张。二是在当今追求生活品质的年代,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是高、旺、急,另一方面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的甚至是政府多年来一直都在全力扶持的老企业,为什么总是做不大。三是农产品的品牌代表着生活品质、生活层次和心理满足,品牌农产品不但受消费者欢迎,也是政府所极力推崇和全力扶持的,为什么这么难打响。以上三大问题都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联系的,要寻找比较有效和管用的对策,还得追溯到思路上去找原因,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清醒地把握好:


  以“企业带动基地”为模式。目前县、乡、村在农业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推动中,过多地强调农业基地的发展面积,并按面积进行资金补助。而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推动中,实际补助很少。这种简单的农业基地建设模式,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与投入比是不经济的,而且难以形成长效的农业产业惯性发展。这样一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上标准、上规模的企业就少。农业基地因为没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则与市场不对接,信息不对称,在发展的品种、数量、标准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动性。不但农产品的价格上不去,而且更严重的是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是讲实惠和实在的,试想这样的农业基地肯定是难以生存的。换个思路看,如果推行的是“企业带动基地”模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的直接推动点是企业,再由企业催生并拉动农业基地的发展。由于加工企业一头接市场,一头接基地,这样的基地发展是有的放矢的,是顺应市场规律的。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一环,再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就等于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以重点扶持加工企业为抓手。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龙头,可以稳定农业基地的发展,引领农业基地的发展,真正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基地的发展,其作用和成效是不可替代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才是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有效切入点。政府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改变偏重农业基地、单一只扶持农业基地的做法,改由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间接推动农业基地发展的路子。实际上,目前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份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把企业扶强了、扶大了、扶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才会稳定和健康。相应的,加工企业发展了,农民的基地才会稳定,农民的初级农产品的销路才会有保障,价格才会有不断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幅度是一个村、一个乡镇,甚至是一个片。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企业带基地”、“公司带农民”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县如果没有县茧丝绸总公司这个顶天立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蚕桑业就会因价格波动这一决定性的抗性因素而出现“种了挖、挖了再种”的现象,就不会有今天这么稳定、壮观的大好局面。


  以农民为市场主体。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目标、愿望、总体思路和举措都是对的,但对农产品的发展决不是政府主导,而只能是政府引导,市场才是农产品的唯一出路。市场的内在本质决定,农产品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以农民为市场主体,这种提法也许并不新鲜和陌生,但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工作中,却常常发生无意的不同程度的偏离,甚至严重的背离。2001年有不少乡镇的农民由于所种的榨菜在市场上卖不掉而把榨菜挑到乡镇政府,结果是政府买单,然后倒掉。这样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扼腕痛惜。其后果是农民的发展积极性被挫伤了,而且影响是长时期难以消除的,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容,实不为过。所以对农业结构调整,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是必要和应该的,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是需要的,但决不能大包大揽,下指令性计划。应该而且必须让农民自己来决策,使农民先乐其所为,从而认识市场和适应市场,进而有能力驾驭市场,大凡不自己驾车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


  以经营品牌为突破口。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和崇信程度在不断提高,都认同品牌是价格的等价物,趋同和追求品牌已成了当前的一种时尚,品牌农产品的高价格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给农产品带来的是高收入和大于社会平均利润。我国农产品的广泛性和生产过程的简单性决定了农产品的非垄断性,其结果是,利润很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农产品如果不从品牌中要利润,就不能获得大于平均利润的利润,也就意味着农产品发展的不稳定和不正常。我县乡镇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做不大(其实绝大多数是小作坊),收益微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品牌未打响,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农业基地建设。品牌打不响的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原始积累不足,无力投入必要的资金。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牌名太多,在乡镇更为明显,这分散了广告宣传资金的投入,资金资源的共享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共振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我镇的蕃薯粉丝有“益生源”、“梓桐源”等品牌,茶叶有“芸芸”牌,还有“本土农家”豆腐、“竹山尖”梨子等,如果所有的农产品,都打“梓桐源”品牌,在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影响力的基础上,再在“梓桐源”品牌上进行大力的广告宣传,那么所有的“梓桐源”牌农产品都会受益,品牌的影响度和价值就大不一样了。

我镇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有益探索


  画好一张规划图。规划图很重要,它对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和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在分析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长远的大规模的发展项目。要充分顾及环境适应性资源和人力资源,从地质和气候条件看,我镇非常适合发展蚕桑、茶叶、山核桃、毛竹、油茶,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是山核桃、毛竹、油茶产业。从人力条件看,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农业人口的54.2%,人口老龄化比较明显,且男性只占到43.7%,也就是说适合农业高强度劳动的壮劳力不足50%。所以在产业发展上应优先考虑劳动力投入成本少、一次投入且成林后年年有收成的产业。二是在分析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确定可以发展的项目。梓桐的森林覆盖率仅为80%,蕃薯山地10600亩,25%坡度以上的占70%,且近半数茶叶园茶叶密度在40%左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有的宜退耕还林,有的宜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三是在分析我县、我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原料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适度发展生长期短的产业,如:雪菜、榨菜、辣椒等蔬菜,前胡等中药材。


  抓住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我镇提出了“打造淳安县农产品加工中心”的战略,在千亩工业功能区中规划了“百亩农产品加工区块”。一是依托梓桐资源优势确定优先发展的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即蔬菜、茶叶、山核桃、蕃薯粉丝。二是在各个产业中集中先扶一个企业。对蔬菜加工,我们已与一个投资商达成入功能区投资的协议,发动农民种植并给企业提供红辣椒、雪菜和榨菜等可供加工的蔬菜;对茶叶加工,我们要在功能区内建设一家有一定规模的名茶厂,推出“梓桐源”茶叶,其他小作坊式的茶厂为它配套加工,要坚决杜绝阿狗阿猫都是“梓桐源”茶的现象;对山核桃加工,正在洽谈建一家加工企业,目前淳安西部的梓桐等多个乡镇尚没有一家山核桃加工企业,这一片山核桃生产量已与临岐片相差无几,而且在生产量上更具有后发优势;对蕃薯粉丝加工,加工小企业和小作坊已达11家之多,对此只能保留并扶持1-2家即可,其他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


  稳住一镇一品的特色基地。对于茶叶基地,要解决对品种更新不积极和对茶叶培管不重视的问题;对山核桃基地,重点在蕃薯基地中发展,套种山核桃,逐步缩小蕃薯基地,减少蕃薯产量,真正消除蕃薯粉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山核桃基地发展的空间目前还很大,近几年正以2000亩的速度发展。对蔬菜基地,是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解决蕃薯基地改种其他作物问题和桑园中的套种问题。蕃薯基地可以改种辣椒,桑园里可以套种雪菜和榨菜。蔬菜的加工以蔬菜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趋势是看好的,且随着品牌的打响,价格也会有充分的保证。


  整大一个品牌。我镇农产品是来自大山深处的珍品,举着“有机”、“绿色”两张金名片,我们有条件、有机会打响品牌。但我镇农产品的品牌过多,不同农产品就有不同品牌,同一农产品又有多个品牌,造成投入过于分散,品牌难以真正打响。又由于各自为政,造成投入的浪费和资源的集聚效应无法实现。我镇的思路和做法:一是打一个品牌。不但同一类农产品要整合成一个品牌“梓桐源”,不同类的农产品也要整合一个品牌“梓桐源”,如茶叶、山核桃、豆腐干、农家酱、蔬菜等都是“梓桐源”牌的。二是同一类农产品先集中扶持一个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品牌的打响是以产品的质量为支撑的,打响品牌一靠提升质量,二靠有力宣传,如果很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都打“梓桐源”这一品牌,由于产品实际标准和质量的不一,将会鱼龙混杂,会有损这一品牌。如,茶叶生产必须是一个龙头企业打“梓桐源”品牌,其他小的茶叶加工企业要打“梓桐源”品牌,必须得到龙头企业的许可。三是政府加大投入,集中对“梓桐源”品牌进行宣传。企业本身在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由于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资金不足,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这时候政府的推动是及时和必须的,我县“千岛玉叶”金品牌为什么这么响,这与政府的强有力推动战略和举措是分不开的。我镇将狠下决心,投入大的财力和精力对“梓桐源”品牌进行精深的包装和广告宣传上的投入,使“梓桐源”品牌系列产品都共同受益,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过几年或更长时期的努力,“梓桐源”品牌必将深入人心。


  延长一个产业链。我镇是五个重点蚕桑乡镇之一,有6700多亩桑树资源,按此测算,利用桑枝培植黑木耳可实现理论产值1000余万元。去年我们已在卢家村进行试点,现在情况良好。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开好一个现场会,大力营造发展氛围,并配套出台有份量的黑木耳发展推进政策。在利用桑枝发展黑木耳上,兄弟乡镇已先行一步,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将大干快上,我们的目标是把黑木耳培育成我镇的第四大“千万产业”,真正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创出一条新路子。

责任编辑:王建才 叶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