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史海钩沉
穿越时空 找寻记忆中的家园——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纪实
发布时间:2012-05-07 10:03:07
穿越时空 找寻记忆中的家园――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直播纪实

  千岛湖,因一湖秀水而名动天下。

  可是有谁知道,千岛湖的水上波澜壮阔,仿若荒洪初始,但是幽深水下却沉睡着裹满淤泥的雕梁画栋,留有延绵千年的文墨。

  1959年,为了建造新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新安江水电站,原淳安县、遂安县两县合并为现在的淳安县,29万人从此离乡移居,狮城、贺城两座千年古城,连同27个乡镇、1000多座村庄、30万亩良田和数万间民房,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湖底。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千岛湖水面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千岛湖水下的世界,仿佛被时间的断层吞没,依然寂静无声。

  稍稍沉睡,还是沉睡至永远?没人能给答案。

  然而,碧波却隔阻不了人们对家园的思恋,人们终究没有将这一切忘记,他们始终期待有一天能够再次相见。

  2002年,央视《新闻30分》对水下古狮城作了“探秘水下古城”的连续报道,千岛湖水下古城首次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2011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深入报道了千岛湖水下古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探讨。随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会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摄制团队,再次对水下古狮城进行实地探摸,制作了《神秘的湖底古城》专题片,再掀水下古城探秘热潮。

  千岛湖水下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醒来。

  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媒体进入古狮城所在的水域,对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进行直播,千岛湖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和前几次水下探秘相比,此次阵容空前强大。探秘团队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和水下摄像机,以水下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探访水下古城――狮城。同时,还有无人直升机参与空中航拍,湖上大型卫星转播车参与直播,形成了水下、水面、空间立体直播布局。

  让我们随着潜水员和水下机器人的镜头“潜入”水下,探访深藏湖底的千年古城,从4月27日开始,从潜水员跃入千岛湖的那一霎开始……

北门:城墙依旧 牌坊安然

  4月27日,天气晴朗。

  上午7点,停靠在西南旅游码头的几艘直播工作用船开始离岸,向茅头尖水域进发,狮城就在该水域的湖底。为了确保直播安全,从当天开始到5月1日,该水域实行通航管制。

  记者乘直播团队的快艇出发,20分钟后到了直播的作业平台。这是一个由三四艘不同型号船只拼成的平台,上面已经有潜水员在做下水准备,而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检测各种设备。

  上午10点25分,水下探摸小组的潜水员向众人打了一个OK的手势,跃入了碧水。水深不断增加,水下光线不断减少,镜头中的画面开始变暗。潜水员打着手电筒在水中穿梭,就像迷失在了深不可测的未知空间。

  当天水面的温度为14度,狮城距离水面30米左右,那里的温度在8度左右,潜水员的体温会飞快丧失,另外潜水员在水下不但要承受四个标准大气压,而且需要背负重达25公斤多重的装备,其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探摸的目标是狮城北门,找到附近的姚王氏牌坊。

  10点36分,镜头中出现一个雄伟的建筑物――这是一个石制的牌坊,带有明显的徽派风格,上面雕刻着美轮美奂的各种图案,姚王氏牌坊出现在了眼前。

  虽然已经沉睡在湖底半个世纪,但这座牌坊气势依旧:完整的飞檐在水中高高翘起,精心雕刻的麒麟、凤凰、蟠龙腾空欲飞,牌坊中间硕大的“圣旨”二字饱满大气。水下记者刘雪松被深深震撼了!他在水下激动地说:“之前很多次看到过牌坊的照片,第一次在水下看到,感觉依然很震撼!”

  镜头对准了牌坊中间的石条,上面清晰地显示出了镌刻的几个字――�水故儒姚文浚妻王氏。根据记载,姚王氏孝节牌坊的建筑年代约在清朝乾隆42年,由皇帝亲自批准兴建,牌坊为三层砖石结构、四柱三门。

  国家水下文物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范依然负责了现场解说。她表示,这座牌坊在水下依旧保存完好,这和湖底的厌氧环境和没有干扰有直接的关系。

  10点52分,潜水员开始返回。11点,潜水员露出水面。

  为什么不在水底多待一会呢?潜水团队负责人表示,由于潜水员在水下受低温、高压和氧气供应等因素影响,每一次水下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而返回湖面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减压。

  下午2点20分,水下探摸工作继续进行。这一次,水下机器人率先出发。

  哗!水花激荡,身标“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字样的黄色机器人沉下了水面,开始向北城门进发。这台国内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最深可以探摸水下150米,并实时上传图像。

  2分钟后,身处26.8米水深的机器人传来北门区域的图像:一段长长的城墙出现在镜头中,城墙平整如同刀切。随后,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拱形建筑。

  “这是一个拱门,推测是北门的城门。”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在现场解说表示,狮城的北门和城墙基本由石质条石和城砖构筑,和刚才看到的城墙特征一致。

  不久,潜水员也开始下水,通过在水下北门附近找寻,很快发现了一幢民居。这幢民居的墙壁挺立,墙壁上嵌有一个窗户,上面的木制栅栏依旧较好保存。

  30多分钟后,潜水员返回。狮城第一天的探摸直播正式结束。

  记者查找翻阅了相关资料,据记载,狮城修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城墙2.57公里,占地面积达到0.432平方公里,城墙呈“心”字型布置,有五个城门。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已经发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整个狮城是根据星象学、风水学来精心规划、严格选址的。特别是由于周边水系丰富,城内有田,通过引水入城,即使城市被围困,也能生存。

小西门:首次获取珍贵视频

  4月28日上午,天气良好。但是根据天气预报,当天下午将有暴雨。

潜水员下水

  上午10点25分,水下探摸小组再次下潜,目标直指小西门。根据记载,狮城的五座城门分别是东门(兴文门)、南门(向明门)、小西门(康阜门)、大西门(靖武门)、北门(拱极门),上面都有城楼,小西门是唯一的偏门。

  在此次探摸工作之前,没有小西门的任何影像资料,有的只是老居民的回忆,因此此次探摸意义重大。

  随着潜水员不断下潜,镜头中出现了许多点状物体,不停飘来飘去。几分钟后,镜头中出现了大石块,这些大石块非常规整地砌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城墙,小西门,出现了。

  这是一个拱形的石门,城门的石块非常大。虽然水深影响了物体颜色的传播,但是水下摄影记者仍然在小西门石门的巨石上发现了“万历”二字。

  范依然介绍说,古城淹没前,考虑航道安全,古城中两三层楼的建筑都要拆除,所以小西门的城楼已经不在。

  镜头继续推进,一口水缸出现在眼前。这口水缸也成了小西门附近原先有许多店铺和民居的有力佐证。

  下午2点20,机器人开始下水探摸小西门附近的烈桥和康王庙。

  根据狮城老居民的回忆,烈桥和康王庙离小西门很近。但是因为机器人镜头是往下的,加上降雨等因素,水下絮状悬浮物较多,只能探测到1到2米距离的物体,探索工作非常艰难。

  “水下的物体都有淤泥覆盖,加上角度原因,比较难判断。如果看到拱形的物体,就有可能是烈桥。”现场解说的张书恒女士刚说完这句话,视野中就出现了一个大型石质建筑。通过转换拍摄角度后,一段弯曲的拱形弧度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经过判断,这个拱形建筑就是烈桥。这时,时间已是下午2点31分。

  根据记载,康王庙比较高大,是为唐交州都督李寿而建。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水下环境过于复杂,在直播期间,机器人始终难以锁定其方位。

东门:发现盱江循良坊和完整民居

  4月29日,千岛湖上飘着细雨。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雨,水质有点浑浊,水下探摸工作难度大增。

  上午10点25分,探摸小组开始向东门的盱江循良坊进发。镜头内的色彩从蓝色渐渐转为灰色,潜水员的呼吸开始变得更急促。迎着前进的方向,点状的悬浮物体扑面而来,潜水员携带着摄像机、手电筒等设备,犹如潜行在漆黑的夜中,分不清东西南北。

  根据狮城老居民回忆,狮城内共有16座牌坊。从东门往里走,分别是�江循良坊、禹门三级坊、世科甲坊、父子传芳坊。

  随着潜水员不断向前推进,镜头中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块条石,甚至还发现了两根立于水中的柱子,但是目标却始终没有出现。10点40分,两名潜水员遗憾地返回水面。

  虽然很遗憾,但是这种情况却早在预料之中。负责现场解说的张书恒表示,借助声纳定位系统,虽然能够达到目标区域,但是因为受到视野限制,找到具体建筑还有一定难度。早在十年前组织的一次排摸中,潜水员就寻找过传说中的东门,但并没有找到准确位置,也没拍摄到相关画面。

  下午2点19分,千岛湖上空雷雨交加。水下机器人承担起了在复杂环境下开展探摸的工作任务。

  这一次,水下机器人的探摸工作非常顺利。在下水1分钟后,就找到了一个用石块砌筑成的拱形建筑,确定是东门的拱圈。随着机器人将镜头调整为由下往上看,整个东门在水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

  离开东门,水下机器人开始寻找盱江循良坊。该水下机器人操作团队由大连海事大学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组成,平时速度每秒钟一点五米,今天因天气原因,前进速度每秒不到一米。

  下午2点27分,机器人发现各种条石块,这些石块上虽然雕刻着各种花纹,但是表面却蒙有一层淤泥。半分钟之后,这些相互堆叠的石块中,出现了狮子雕刻、屋面翼角、雕纹瓦当等精美物件。

  “这些石块应该是牌坊上的构件,用茶园石雕刻而成。茶园石又叫青石,石质柔软易开采。年代越久质地越坚硬。根据记载,盱江循良坊是大牌坊,是跨街而建。”负责现场解说的张书恒女士表示,这堆构件应是盱江循良坊遗址。

  据老人回忆,盱江循良坊是纪念乡贤余学文而建的,水库清库前,为了保护航道,高大的牌坊是由数人用绳索拉倒的,盱江循良坊就是其中之一。

  机器人根据超声波定位继续前行,镜头中不断出现周边建筑的一些构件,有的是墙基,有的是墙壁,还有的是石门槛。忽然,一幢保存比较完整的民居赫然出现在眼前:大门门楼在水中安然耸立,椽子上的瓦片依稀,附近的院墙也清晰可见,一切都恍若昨日。

  看到这样的场景,直播主持人感慨地说:“这是这两天看到的最完整的建筑!下面是砖制构件,上面是木制建构。房子保留完整,真的就像主人刚刚离开一样!”

  据记载,东门处的东大街与北大街相连,是城内较为繁华的主要商业街,曾建有大量民居和店铺。街道两旁的商铺、民居多是砖、木、石结构的厅堂式楼房,粉墙黛瓦,翘角飞檐,与皖南现存古民居相似。眼前的这幢水下民居,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

  田东门,一位狮城东门出生的老居民,在直播现场,面对此情此景,感慨万千。这位移民他乡的汉子,数十年来创作了400多首思乡诗。其中一首写道:城郭巍巍五门雄,状元碑下书声隆。官衙附署今何在?古迹尽湮史河中。也许只有这样的诗才能表达他此时的复杂心情吧!

大西门、南门:水下带来惊喜连连

  4月30日,为了加快探摸进度,探秘团队启用了两台水下机器人。

  新“入伙”的水下机器人的探摸目标是大西门。上午10点25分,这台机器人在水面下34米处发现了一个覆盖淤泥的圆形石磨盘,随后又不断发现了很多大型条石、墙体、建筑遗址,很多遗址都被厚厚的淤泥覆盖,露出来的仅仅是部分构件。

  忽然,一个较大建筑遗址出现在镜头中。“这里应该是西门的城墙。一般的城墙,都是内外包砖,中间用夯土。所以综合这些,遗址接近于城墙。”张书恒表示,早在水库蓄水以前,大西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城墙和城门洞。

  另一台机器人上午在南门区域搜索,其目标是金公堤。狮城南门区域是城市的交通和物流中心,有很多外贸商号,诸如悦来行等,生意做得很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把生意做到了西欧等许多国家。

  南门水深达到了40米,在这里机器人并没有找到金公堤,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了几个桥墩,经过判断,这座桥是钟义桥,是明嘉靖年间县人王思洪集资修建,它原来的桥墩有11个。

  据记载,金公河堤和南门城墙距离很短,是民国十年(1921年)知县金乃光倡建,位于南门外,是武强溪的河堤,因为狮城位于浙西山区,汇水面积较大,雨季溪水暴涨。

  当天下午2点20分,直播工作继续进行。机器人、潜水员全部下水作业。

  潜水员的目标是大西门儒学前的豸绣坊,这一次下水后很快就找到了准确位置。虽然水下视野状况不佳,但是通过镜头,依然可以见到一尊巨大的石雕狮子横躺在水底,石雕狮子雕刻精美、纹路清晰、立体感很强。在周边,潜水员还发现了大量牌坊的构件,有飞檐、基座、龙的兽纹等,每一样都非常精美。

  张书恒表示,新安江水库形成清库之时,牌坊只是匆匆拉倒,大块部件就地倒在地上,如果有机会的话,豕秀坊还具备修复的可能性。

  根据记载,豕秀坊高10米左右,宽8米左右,是用来表彰狮城余氏三兄弟。余氏三兄弟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分别官至广东按察司抚、云南道御史和河南巡按。豸绣是一种对付坏人的独角兽,这种独角兽大多出现在古代司法官、检察官的官府前。在狮城内,还有一个龙章坊,是皇帝表彰他们父亲教子有方而立的。

  “发现文林湖!”在潜水员探摸取得进展的同时,水下机器人也在水深37米处找到了探摸目标。通过机器人的镜头,雕刻着莲花纹路的石栏杆和石栏板出现在了视野中,在背景漆黑的水下,极具美感。据狮城老居民章应贤回忆,文林湖开凿于万历十三年。是一个长方形的湖泊,有近400米长,里面种满了荷花,是狮城人读书休闲的场所。

  很快,第四天的探秘直播就在大家的惊喜中结束。

儒学前:千年文墨水下延绵

  5月1日,阳光洒满了千岛湖。探秘直播工作进入了最后一天。

直播工作船上

  这一天,探摸小组的目标是大西门的儒学前的孔庙、龙柏。根据记载,儒学前一带是古城的文教中心,占据了整个小城六分之一的面积。根据老居民黄友莲的回忆,儒学前非常繁盛,是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有百年历史的台鼎书院,有近千年历史的孔庙,曾经培养出了84名进士、204名举人。

  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延长潜水时间,潜水员的装备采用了双倍设计,背负的总重量达到了六十斤。

  “在孔庙前的一个墙壁中,嵌有块人肩膀高的石碑,叫做下马石。文武官员到此,都要下马。”年近古稀的狮城居民余乔杨说。若能找到下马石,就说明找到了孔庙。

  10点20左右,潜水员下水。由于前几天的暴雨,形成了一股浊流,当天恰好到了狮城水域,所以水下能见度仅有半米左右。

  潜水员努力在水下寻找,中间发现了一大堆的条石,一些大的圆形柱子,还有一些带有花纹的石头。忽然,一根巨大的倒卧在地的树出现在镜头中,树木的主干非常粗大,看起来保存良好。龙柏!工作人员心头都冒出了一个词。

  根据狮城传说,这棵龙柏是朱元璋种下的。在对龙柏进行一段时间的拍摄后,潜水员继续前进,镜头中出现了一个石质的拱门,上面雕刻着花纹。绕着墙体前进,发现旁边的石块已经崩落。紧接着,镜头中出现了孔庙佛龛,建筑的底座较大,雕刻美轮美奂,上面有一个花纹精美、保存良好的匾。

  10点30分,水下机器人发现了一个被淤泥覆盖的物体,有点像旗杆石,又有点像基座,还有点像焚烧炉。但是由于视野关系,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据记载,狮城的孔庙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孔庙的格局固定,前面是泮池、泮桥、棂星门,后面是四进合院,正中间有大成门、大成殿,后面有明伦堂、郑金堂。同时左右设有厢房,狮城的孔庙最后面还有号房,是贡生读书的地方。

  机器人继续在水中前行,水中悬浮物在镜头中飘飘荡荡,仿佛勾勒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一片片残垣断壁,一块块被淤泥覆盖的砖石,在水中寂寞不语。穿过幽幽的湖水,人们似乎看到了当年孔庙的影子,看到了当年学子们的人来人往,似乎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

  千岛湖水下千年古城的探秘直播终于在惊喜和感叹相伴中结束。

  已经是第五次潜入狮城的央视记者刘雪松在出水后异常感慨。他说:“当我在水下触摸龙柏的一霎,我想这座古城的居民一定非常感慨。我希望古城在水下能够保持原状,得到很好的保护,以后的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能够通过视频或其他的方式,能再去看看它。”

  茅头尖水域的直播船上,几位狮城的老居民静静坐着,似乎还在回味这几天看到的一幕幕场景。家园虽还在,但已不是原来样,而成水下的世界了。应浙江卫视记者秦原的要求,狮城67岁的老居民章应贤唱起了狮城合鼎小学校歌:心似水清,山比天高,武强溪畔韶光号,南宋名儒,浙东文豪,风流今日吾曹,忠信为教求,礼义为戈矛,男儿志气强哉骄……歌声略带苍凉且饱含深情,在五月繁华的千岛湖上飘荡,一种别样的情怀也在闻者胸腔泛起,在心中久久萦绕……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方耀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