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睦州文苑 > 民俗民艺 > 民间艺术
淳安江氏由来与文化(上)
发布时间:2015-06-19 11:16:41
淳安江氏由来与文化(上)

  江涌贵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就形成一个姓氏漫长、神秘的探源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寻根之旅。

  一个人年青时,对自己的祖先、姓氏文化、家庭成员的承上与启下,可能不太关心。当你退休了、老了,也许就会重视起来。退休后,我查阅了《江氏宗谱》,走访了县内部分姓江的同志,还专门到金峰乡百照村、下江村等地调查了解,并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了有关姓氏文化的书籍与资料。

  淳安江氏溯源

  江姓的历史至少有3500年以上。江国被灭后,正式大批使用江姓的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当代江姓的人口已450多万,为全国第52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江姓人口由40万增到450多万,增长了近8倍,江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淳安县济阳郡江氏,大体上是从三个方面迁入的。一是从江西婺源县谢坑村发展而来;二是从绍兴发展而来;三是安徽黄墩发展而来。

  据《济阳江氏宗谱》载, 江氏得姓之祖名济(即济公),系伯益三十一世孙。当时的赢姓已成为江国派,其地在济阳郡,即以后的济阳江的来历。济公传十六世后,其孙德,革为山东济阳的论淄派,始祖自伯益至齐数代为江而非江,其向因济公助周武王伐纣征辽有功,封为东京郡主,赐江国国民以周为姓,曾一度赢江两姓不定,放自伯益至济公,革公十余代晋无数世,因而自华公始从复立其一世祖,皆传后代万古不差。在后称江革为华公一世祖。

  江革德才兼备,尤以孝母成名,称为江巨孝。江革二十九代孙洪(即洪公)迁江西婺源谢坑。江洪之子江德(即德公)为谢坑派的始祖(三十世)。江�,�公四世孙(三十四世),子道,仁转。�公三子江转,自江西婺源谢坑靠迁浙江淳安横塘,再迁至歙南,系倒坑牛岭后江家山始祖,子高德、成德,另立江山派。

  晋时,统公官拜太子洗马,随元帝渡江居建业又迁山阴。唐光启年间,尚质公任歙州护军马兵次任镇南将军,遂居歙之黄墩。生四子:洪、球、巩、琅。琅天福癸亥年徙居婺源谢坑。琅公十二世孙佶公,喜好堪舆,行至淳安百照(在县北三十里),见其地山明水秀,天井清泉,遂卜居于此。佶公第三子芝公从百照迁居睦州西门里仁坊。芝公生三子:公著、公望、公明俱登进士。公望二世孙汝温、汝良、汝恭见金人大乱,入山惟恐不深,汝温迁居仁寿乡凤山江村;汝良迁居茶坡;汝恭复居百照。公望十三世孙自百照迁石朱砂。公望二十六世孙宣德,见淳西西源山水静秀,遂拓开基,乔迁于此。三十四世孙通达又自西源迁昌化。三十七世孙士松迁黄松坞口,士厅迁石坦里,皆西源仁鸾之子而迁于蔗川;其迁幽沙、迁南沙、迁十二都者,皆自石朱砂而迁。

  据《济阳芳山江氏宗谱》载,始迁祖,济,字谓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山阴县(今绍兴县)迁居遂安县芳山崇文里(枫树岭上江村)。世系修录至第六十五世,排行字为平。上江村历史悠久。据族谱资料记载,江氏世居山东济阳郡临淄县。十世孙江统,晋时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越五世,江谓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徙居遂安芳山(上江),为始迁祖。故称济阳芳山江氏。至今780余年。历史上,上江属遂安县九都一图。清朝雍正间改图甲为乡庄,九都为崇文乡。1912年本《济阳芳山江氏宗谱》作《崇文里居记》,概源于此。

  据《青溪(济阳)江氏宗谱》载,淳安县里商乡江村江氏,始迁祖倍,从安徽黄墩迁入。

  淳安县江姓,主要分布在金峰乡的江凸村、阔畈村、山后村、长岭庄村、下江村等村,威坪镇的西源、高峰村等村,梓桐镇的江家村,枫树岭镇的上江、汪村等,里商乡江村,其余少数乡镇也有零江姓人氏。根据2008年县公安局的统计资料,淳安县江姓共5522人,为全县第22位。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掌上千岛湖

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千岛GO购

媒美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