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威坪镇凤坡村村民唐诗玉年富力强时曾是“威坪担”大军中的一员。
蒋明亮
威坪镇,古称新定里、叶乡,也称万年镇、永平镇,旧址在千岛湖西北水域。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为淳安初建县时始新县和新南都郡治所,新安文化的源起之地, 至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
民谣云:“上到屯溪看黄山,下到严州严东关,就我威坪顶中央。”在交通闭塞的年代,蜿蜒如带的新安江是淳安山区唯一的水路交通线,威坪以居新安江中游之地理优势,历来为 浙皖交通枢纽之一。杭、金、衢的商品运往皖南必经威坪,皖南的山货又需过威坪运至杭、沪。威坪地区所需盐、糖、绸、布、日杂、陶瓷等南北百货到此卸货,而将本地的茶叶、漆、 柴、炭、山核桃、六月豆、无核柿、桐油桕籽、中药材、土纸、箬叶等土特产集运起航,销往沪、杭、甬。威坪街面,商铺接踵,茶楼酒肆,匾额旗招,商客云集,百货星罗,宛如安徽屯溪老街。江埠码头,桅墙如林,行舟鳞次,人声鼎沸,威坪自古繁华。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威坪为浙皖间重镇”。
每日清晨,一班班挑夫为了生计带着货上了路。迎芳春明媚,沐长夏骄阳,闻秋风淅沥,傲冬雪飞扬。头戴草笠,脚穿草鞋,小腿上紧紧打着绑腿,使用硬木扁担、担柱,从威坪挑到唐村、叶家、河村及唐村至唐家、横石、石柱墩、黄石潭、流湘、合富或唐村至长岭上、八都杨柳塘、王阜、管家、严家之行,既无舟楫,亦无车马,一路之上,再沉重的担子也要靠各自体力支撑。听,那低沉而带节奏的挑夫号子,拨动了多少路人的心弦;看,那满身湿透的粗布衣裳,见证了一路风尘的艰辛。坚强的威坪人凭着一股硬劲、倔劲、韧劲知难而进,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用汗水和青春构筑了横贯六、七、八都这条繁忙的物资运输线――淳安版的“茶马古道”,这支队伍被称为“威坪担”。
“威坪担”的主干道:从唐村到威坪,走田畈、翻山岭、过小桥、穿村巷行程三十里。其行进路线为:唐村古柏“绣衣第”凉亭、新桥上(唐洙殿)、染匠家、坑下洪济桥、洲头上、塔坞(村外原有一深潭,水色墨绿,“闻之,故老尝有轮麻缕垂石下测之者,尽一轮莫竟其底”,传说是出龙所致)、厚屏、金家。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大坝开始蓄水,从此金家到威坪所有沿溪村庄尽淹水底。它们是:金家、杨家、方家碓、大医家、黄金里、飞坑口、屏村、碣村、童家店、蜀阜、岭下、登云岭、威坪。
1958年之前,我曾三次到威坪,其时威坪尚未被水沦湮。记忆中的碣村和蜀阜是两个相临的大村庄。碣村是北宋末(1120年10月)方腊起义的地方,“石气所钟,民风剽悍。”蜀阜,又名锦沙村,历来有“千灶万丁”之称,据统计,移民时有1635户6566人。令人称奇的是:蜀阜村有十多座排列整齐壮观、造型华丽的明清古牌坊,气势伟然。假如不建水库且保存到今天的话,与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相比未必逊色。快到威坪时,还要翻一座山岭,是五、六、七、八都通往威坪的必经之岭,叫登云岭,也叫黄泥岭或岙岭。翻过这道山岭,足下就是威坪古镇了。夕阳西垂,星光点点,威坪古镇,四街闹市。前、后、横、下街全用石板铺就,足踩其上,时而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甚为奇妙。一排排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马头墙建构的徽派建筑,其精巧令人赞叹。长长的百步石阶,迤逦通往江埠码头,晚风碧波,纤夫白帆,鱼翔浅底,渡船在威坪与赋置之间的新安江中往返,运送两岸过客。古镇风貌与鱼贯而行的“威坪担”至今仍深深刻画在我的脑海之中。
威坪镇凤坡村村民唐诗玉,年富力强时曾是“威坪担”大军中的一员。对挑“威坪担”之艰辛深有表述:“每次天不亮就出门,起得比公鸡早,天漆黑才摸到家,睡得比黄狗迟。”在谈到“威坪担”的物流量时,他说:“每天路上都有百十号人吧,担子一般在120至150斤,每天走60里路,不论刮风下雨,冰天雪地,来来往往,一班班的。货物多时,挑担的人就多。七都源加上八都源的一部分,几万号人用的日杂百货和本地的土特产都要靠‘威坪担’来转运,一年下来的货运量是不少的。”又说:“挑担人一般都非常节省。路上用餐常见的是用饭袋或蒲包(一种用席草编成的小包)带一大叠苞芦�、菜�或包子、米饭,也有带米宿夜时在东家厨房自己闷饭的。一般用菜竹筒装菜,有霉干菜、腐乳、盐豆、辣酱,再加一点青菜、萝卜、南瓜、茄子、豆荚等素菜,有时也带一点豆腐、肉类。茶水不是问题,可沿途向农家讨饮。有些过路凉亭,像楼厦村大樟树下,一年到头都有免费的茶水供应。也有人自备茶水,扁担上吊个葫芦的。中途需要住宿的,大村坊里都有旅店,都是七八个人住一个大堂,每人一条草席,下面垫几把稻草。盖的棉被都是陈旧多年,铁硬铁硬的,甚至还带有臭虫和跳蚤,半夜里跳出来咬人,弄得人一夜睡不好觉。和现在住高级宾馆是根本没法比的。”
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挑‘威坪担’可不是一件好嬉嬉的事,是苦力活,百斤重担压肩,没有好的筋骨是吃不消的。‘远路无轻担’,夏天天气炎热,路上中暑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从威坪挑担到唐村已经够吃力了,第二天还要继续挑到八都王阜、管家、严家,要翻越十里长岭,那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撑得住的。”
在问到挑担工钱时,他说:“挑担分量轻重,工钱是不一样的。总之,赚这份钱是很辛苦的。”在旁边的老伴徐凤香接过话头说:“有次,有个店官也太小气了,一天‘威坪担’,连带回货,就给一斤半黄松(红糖又称黄松)。”可见挑担工钱之微薄。我家住在横川村,小时候也经常看到去八都半坞的挑夫经过家门口。他们用的饭袋、围裙、围布和七都明显不同,制作特别精美。上面绣有各种花鸟吉庆图案,称之“八都麻绣”。足见八都女人手工之灵巧。
1960年5月12日,威坪被水淹没。随着到安徽、临岐等方向公路的开通,汽车运输代替了人挑肩扛,“威坪担”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一种物流形式,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岚翠凝烟雾,登天化作云。”弯曲险峻的长岭路,今日依然秀美。蜀阜村的古牌坊群默然躺在湖底,悄寂无声。威坪古道上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流水潺潺,宁静而自然。溪边水碓,尽数淘汰,再也看不到大木轮哗哗转动的流光倩影,听不到磨坊中传来“哐当哐当”富有节奏感的筛粉打箩声。青石板的路基依然坚固,墙面斑驳的凉亭几被繁林茂草遮蔽,已无往日之喧哗。
岁月沧桑,有多少人挑过“威坪担”?难以统计。今夕何年,“威坪担”的历史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少人考证。“威坪担”已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留印在威坪古道上先人的足迹、辛酸的故事及对历史千丝万缕的追忆,却已化作威坪人民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为建设淳安新农村不断提供正能量。愿威坪担”的精神代代相传。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
最新播报
更多>>掌上千岛湖
微千岛湖
淳安发布
千岛湖新闻
三分钟语音版
千岛GO购
媒美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