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乡镇在线 > 石林镇 > 动态新闻
《“三认”,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之① 无需仰视的光彩
发布时间:2014-03-04

记者 邹楚环 通讯员 朱建敏

    “他是谁?为了谁?”走在去往石林镇富德村的蜿蜒小路上,我们的心一直在问:“他走过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历史风云,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有他曾经抛洒的热血;他还走过了新中国起步建设的艰苦岁月,建水库、种粮食、修桥铺路,家乡的土地上有他用汗水浇灌的幸福……如此光荣的履历,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仰视他呢?”

    在一栋普通的农家房子前,92岁的他已经迎出了门,一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爷爷――”他的亲切、慈祥让我找不到除此之外的其他称呼。头上一顶简单的老军帽,脚上一双十几元那种廉价的棉鞋,棉鞋的边上还有裤脚上沾有新鲜的泥土――他,不过是农村千千万万老头儿中的一个,他叫邹国政,1949年8月入党,19岁参加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一颗子弹穿膛而过差点牺牲;在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坚守战场两个多月;后来在抗美援朝时脚受伤失去知觉,至今留有残疾。

    “现在您还自己干农活儿?”

    “简单的做做,其他做不动了。没什么用了。”他一边笑着摇头一边把我们让到火盆边坐下。这是一间非常简朴的房子,六年前刚刚翻新过,之前一直是泥墙房;房间中只有两只破旧的人造革沙发算是“大件”,其中一只由于他长期使用,两边扶手上的人造革已经全部脱落,露出了里面的海绵等填充物。

    “您老可是开国的功臣啊……”还没等我说完。邹国政马上摇手说:“比我功劳大的人太多了。我不算什么,我的那么多战友都倒在了战场上、再也没回来啊……”

    在战争结束后,邹国政退伍返乡,又积极的投身到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中;大坝建成后他回到村里,为“大队”种茶叶、种树、修建大会堂和茶厂,总是忙得顾不上家、顾不上妻子儿女,后来他还陆续担任了村里的记账员、经济保管员、大队委员和调解委员,一有什么事,村里的人都愿意找他帮忙,连村里邻里间闹矛盾,也只有他到场才能解决,因为大伙都打心眼里信服他。

    邹国政就这样当了一个普通农民,至今他也没有丰厚的“待遇”,对此他毫无怨言:“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每顿饭都能吃饱,衣服也能穿暖和,我们当年参加解放军,就是为了新中国能有这样的日子。”镇里的干部来看望他,并希望能为他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老人一口谢绝了:“我过得很好,什么也不缺,不需要麻烦组织!”

    虽然92岁了,但说起党员义务、革命纪律,邹国政丝毫不糊涂,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依然烂熟于心;对帮助老百姓挑水、扫地的往昔岁月他无限怀念。

    交谈中,邹国政说,他刚刚参加了村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喃喃中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沉思良久,他说:“要让老百姓给我们多提意见。我们按照这些意见把自己改造得更好了,这样才能反过来影响、带动老百姓!”

    返程的路上,镇里一位干部说起了邹老的一个小故事。为了方便学习,前几日,镇里、村里决定给他订一份报纸,邹国政却拒绝了:“我眼睛花了,能用收音机和电视听听新闻和国家大事就够了,报纸订给我,我看不了,不能浪费了公家的这个钱。”讲完后,镇里的干部感叹:“他连一份报纸的‘便宜’都不占……”

    在大家的感慨中,我似乎一瞬间明白了他是谁,也看懂了他是为了什么。

    其实,当人生到达至简至淡、至诚至真的时候,便有一种无可抵挡的光彩了,就像那永远像阳开的花儿一样;对那光彩,你我只需感动和传承,无需仰视!

编辑王建才程就

乡镇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