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旅游天地 > 各地旅游
下姜村振兴记:农旅融合描绘希望田野
发布时间:2018-04-10


  下姜村的生态蔬果大棚颇具规模。

  三月,草长莺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清新的空气里回荡着鸟鸣阵阵,宛如在水一方的绿洲。

  下姜村,这个我们多次驻足与回望的乡村,在新时代的春天里,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随着如潮的游客,我们不禁再次走进它,把回忆和思绪重新整理,记录下它的丰富、它的温度、它的转变。

  这一次,我们穿过下姜隧道,看到了一垄垄透明大棚,在绿荫花海映衬下,折射着太阳的光辉。生机盎然的设施农业基地、规模集约的特色种植,无不展示着下姜村产业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我们看到了广袤田野上升腾的希望:农业产业化破茧蝶变,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收入在增加,生活在变好,心情在变美。

  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庄存在的意义,它早已挣脱出地理范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升华,是一种带动周边乃至杭州西部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下姜村调研。如今,15年过去了。下姜的十五年,就是从山坞变产业基地,从贫困村到具有乡村振兴示范意义村的十五年。如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860元,增长到2017年的27045元。一个浓淡相宜的“绿富美”,正从盈盈一水、巍巍众山之间,华丽展颜,缓缓走来。

  最幸福的事,是在家门口工作

  中午11点,千岛湖镇上的“一盒鲜”水果超市收到了从下姜村送来的草莓,色泽红亮,新鲜欲滴。老板笑盈盈地说,这样的草莓入口,真能吃出幸福的感觉。

  58公里外,亲手采摘这些草莓的下姜村民余绍红已经忙活了半天。她掸着围裙,用浓重的乡音告诉记者:“这几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能在家门口的地里工作。”

  余绍红一边说着,一边又钻进了草莓园的大棚。“你看,我现在脚下的这片草莓地,当年就是我们家自己种水稻的田地,”她跺跺脚上的蓝色雨鞋示意,“我家就在这田后头。”

  下姜村四面环山,林地面积1万多亩,可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仅600余亩,每户人家分到手的就几亩地。2011年开始,下姜村开始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农民不用种地,土地流转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后,每亩土地每年能拿到1200元的租金和分红,比原来种粮的收入还高。另外,在家的村民还可以到各个基地上打工,每个月拿工资,又是一笔收入。

  而今,年轻人则解放了双手,去村外打工,不用再守着几亩土地;不愿出村庄的,也可以到种植园帮忙,每天都有固定收入。余绍红就在草莓园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逾3000元。这段时间做得最多的,是采摘草莓,然后精心包装,请同事送货到镇上。说到这些时,她一连说了好几个“开心”,满足溢于言表。

  土地流转后,原本只产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山间发展出了葡萄园、草莓园、桃园等特色种植,不仅让下姜村农户增收,更是带动了旅游业。“原先年收入不到2万,现场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说这话的村民名叫姜城里,爹娘生他时就盼着他能做个“城里人”,现在他却愿意留在山里。原因是:“现在去葡萄园里铲草、杀虫、施肥,年收入就有3万多,比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还舒服。”

  “过去,下姜村的蚕桑、茶叶、早稻等传统农业大多分散经营,农民辛苦一年,收获却少得可怜。只有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村书记姜浩强说。仅葡萄种植一项,村民人均至少可以增收500元至1000元,这还不包括葡萄园带来的乡村游收入。

  今天的下姜,全村人都期待着“最美下姜”变为“最富下姜”,这股欣欣向荣之风也向周边不断蔓延。近年来,位于隔壁大墅镇姜家畈村的兰纳农业园,不但引进了以前没种过的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建起了人工大棚,打造了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还给当地年轻人举办婚礼提供场地,已成为吸引城里人来的“神仙园”。

  在红心火龙果基地负责锄草、剪枝条的,是大墅村村民方平干。他把家里的两亩地流转出去后,来到农业园工作。说起土地流转带来的改变,他的感受和余绍红一样,“人轻松了,钱赚得多了。赚来的钱可以供两个女儿上学。”

  “兰纳与下姜要形成优势互补。”兰纳农业园的掌舵人冯军去过下姜村考察,对于下姜由于客观条件暂时容不下的业态,他认为可以在兰纳得到补充,“乡村旅游终究要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有效整合起来,实现村村富裕。”

  最得意的事,是赶上了“二次创业”

  “抱歉啊,我没时间和你说太多了,客人马上要到了,我要去接他们。”在姜德明家中采访,聊得正欢时,生意来了。

  这是一群一口“京片儿”的外地游客。“没错,我们从北京来!”其中一位卷发大妈叫刘素杰,她一进房间,就爽朗地和记者攀谈起来:“这儿住得怎么样?导游给安排的,听说这家民宿不错。”

  刘素杰环顾四周,窗明几净。她拍了拍洁白的床单,招呼记者坐下聊。“我们刚从安徽黄山过来,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一下车就觉得下姜村空气真好,绿化也很不错,山景也漂亮。”

  他们一共有28个人,分散住在四家民宿。刘素杰和朋友在姜德明家的“亲客民宿”共享了一个标间。她对民宿主人的故事也很有兴趣。

  姜德明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种茶大户,靠开垦荒山、引种白茶,盖起了全村第一栋小洋房,还带动了全村种茶。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到下姜村调研,还在姜德明家里和他及村民拉家常,详细询问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

  在习近平的关怀下,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了下姜村,带领农民在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用双手勤劳致富。

  时光飞逝。让姜德明没想到的是,除了种茶,晚年还能在家门口赶上“二次创业”:2016年,老两口花了20多万元把老房子改成民宿。去年元旦,“亲客民宿”开张,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很多城里来的中老年游客。“我把环境卫生搞清爽,我老婆烧的菜也对客人胃口,来过的人都喜欢这里。”姜德明说。

  乘上这股东风的不止姜德明一人。至今,下姜村已拥有民宿23家(含精品民宿2家),床位398个。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近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

  烹饪、床品怎么摆、游客接待礼仪等旅游服务课程也不定时地被引进下姜,下姜村就多次组织村民去天台、开化等地考察,全村226户村民中,一半以上都出去培训过。

  随着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做大乡村旅游产业,是下姜村今年发展的重头戏之一。村书记姜浩强说,将对现有民宿进行庭院、堂前改造,加大服务、餐饮培训,提升民宿品质和水平。还要加大精品民宿的发展,逐步向其他3个自然村延伸,实现全村民宿“五统一”运营。

  另一件重头戏也与姜德明息息相关。对于传统的“四片叶子”:茶叶、毛竹、蚕桑、中药材,今年下姜村将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立体种植,提升传统农业的亩产效益。目前,桑黄、竹荪等特色种植正在招引社会资本。

  打造农村 土地流转下姜样本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迁。今年,不管是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段阐释,还是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不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号——乡村,有中国更大的未来,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命题。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下姜村的蜕变轨迹,或许是这个宏大命题最生动的实践和注脚。

  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久远一些。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而今在杭州,越来越多的呼声与实践,改变了乡村日渐式微的境地。2011年,下姜村开始大规模实施土地流转,把农民从被束缚了千百年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奠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石。

  回望我国改革开放的一路征程,每一次重大制度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试点试验,农村改革更是如此。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发展、农民的全面小康,还是要靠不断深化改革。

  早些年,下姜村还是穷乡僻壤,要想改变农民生活,传统的生产模式显然行不通,必须进行产业调整。

  加快土地流转,正是下姜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我们梳理总结,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下姜村的先行经验路,为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提供下姜样本。

  首先,通过土地流转促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农民职业进行了重新分工,农民成为了真正的职业农民。然后,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做大做强一产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一产转型升级,发展成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美丽农业,带动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改善,拓展民宿产业、手工业等产业的新兴发展。就这样,下姜村从第一个水果大棚,到第一幢精品民宿,再到村里出现第一批游客,村民获得第一份农田山地之外的收入,村庄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康美和谐。

  站在下姜村后山的观景台上,俯视整个村庄,山水相依,凤林港溪蜿蜒穿村而过,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朝着前方,昂首欲飞。40年前,从小岗村燃起的农村改革星火,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以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梦想,从这里腾飞。

  1.构建绿色致富产业体系

  (1)发展生态精品农业。

  (2)推进农产品商品化。

  (3)塑造“有机下姜”公共品牌。

  (4)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2.建设乡村旅游全产业链

  (1)丰富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2)提升发展乡村民宿经济。

  (3)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

  (4)提升旅游运营管理能力。

  3.积极培育乡村新兴业态

  积极发展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契合重点功能生态区定位的适宜性产业。

  目标

  到2035年,在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下姜村及周边地区发展融于一体,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形成宜居、宜业、宜文、宜游“新下姜”;到2050年,要带动更广区域、更多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


责任编辑王建才

旅游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