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春节前回东北过年,在哈尔滨中转,便在飞猪app上订酒店,同一个酒店同一个时间段,却比别的app贵很多。可爱的“飞猪”为什么变得不友好了?
经过比对、验证、求教亲朋好友,才知道是被这个貌似憨厚的小猪猪“大数据杀熟”了。
年过半百的我赶紧上网,查阅小猪猪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原来,“杀熟”的小猪猪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国外的苹果公司、亚马逊,国内的携程、滴滴、去哪儿等知名科技企业,均曾被爆出“大数据杀熟”。早在2000 年,亚马逊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购物历史、上网习惯等信息展开了一项差别定价实验。所以,大数据时代,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会员价”高于正常价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滴滴打车,你用苹果手机自然要比安卓多付几块钱。
我们不禁要问,大数据杀熟是否犯法?对此,有专家认为,这只是一种“擦边球”,很难界定。理论上讲,商家和电商平台都有权对同一件商品进行不同的定价,而不是全部要统一定价。商家的溢价行为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种溢价是否透明。如果消费者被蒙在鼓里,且普遍要支付高于“正常价格”的金额,那么这显然就是价格欺诈了。
可喜的是,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电子商务法》,针对电子商务经营者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以及“大数据杀熟”情况,进了明确规定:在根据消费者个人特征提供商品、服务搜索结果的同时,要一并提供非针对性选项。通过提供可选信息,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违反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