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海
去年12月,江苏镇江新区一幼儿园举行了“防拐、防骗演练”,扮演“人贩子”的家长用糖果、玩具等,20分钟内“拐走”了46名小班学生;今年1月,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幼儿园也进行了“拐骗孩子”演习,其中仅大班儿童不易被骗,小班儿童几乎全部“中招”。
孩子太容易被“拐”,这个结果无疑让园方和所有的家长震惊,甚至有些后怕。表面看来,是这些孩子缺乏定力,挡不住糖果、玩具的诱惑,太容易被骗。不过,这个板子却不能打在孩子身上。如果只是几个人被“拐”,还可以责怪孩子,但小班儿童几乎全部“中招”、20分钟内就“拐走”了46名小班学生,我们的家长、学校、警方等就应为此深刻反思。
不可否认,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孩子防骗防拐的教育并不缺乏,家长可能经常会提醒孩子不跟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食物、不跟陌生人走,学校也有不厌其烦的相关教育,警方也会经常发放一些宣传单,并在学校开展讲座,等等。但是,在对这样的教育表示肯定的同时,教育的形式与效果也值得思考。孩子毕竟太小,灌输式、枯燥乏味、缺乏情境的教育必定难以奏效,只有多一些趣味性、娱乐式、情景式的教育宣传,才能让孩子铭记在心。比如江苏镇江和江西宜春真实版的“拐骗演习”就是典型的例子,相信几场这样的“真人版”演练下来,孩子一定会刻骨铭心了,防骗防拐的效果也便达到了。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