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专题
别误读了“减证便民”的本意
发布时间:2019-01-16

刘云海

日前,笔者在某银行办事时,看到一位客户在谩骂窗口柜员,原来该客户需要办理某项业务,但因没有携带身份证,窗口柜员不予办理,该客户便振振有词地指责柜员,说现在到处都是“最多跑一次”了,为什么还要让她回去拿身份证才予办理,任凭柜员怎么解释也听不进去,让人哭笑不得。

近些年来,由“最多跑一次”和“减证便民”等政策所带来的办事“红利”可谓福照全国各地,也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再无市场,对办事群众和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福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多跑一次”也并非毫无条件和原则,“减证便民”的善意更不应被误读、曲解。

不仅个人办事的原则不能丧失,企业的项目审批等也是如此,虽然程序“瘦身”、速度加快、时间也缩短了,但总体资质审核却不能打折扣,涉及安全、消防、环保、卫生、排污、降噪、防尘等方面的审核不能马虎过关,后期的跟踪督查也不能“掉链子”。“放管服”并不意味着没有审核,更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争取进来的都是好企业,“黑作坊”“豆腐渣工程”则被“堵”在审批的大门之外。

事实上,当前一些地方相继推出的“减证便民”服务,针对的也主要是一些“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推责证明”,而并不表示什么证件和材料也不需要,空着手就能把事办好,也不意味闭着眼睛就能对企业进行审批。作为办事主体,切莫误读了“减证便民”的本意,否则,只能是无理取闹。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