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一二三四!”“挺胸抬头!”瓢泼大雨中,白发老头儿、清华大学体育老师马约翰带领一队学生,在泥泞的操场中坚持跑步。虽然雨“哗哗哗”地下着,可老头儿的口号却听得一清二楚,异常洪亮。这是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个镜头。电影已看过两个多月,但这个画面仍久久浮现在脑海中。
90多年前的清华大学,就有个“绝情”的规定:体育成绩不合格的不能出国留学。著名翻译家吴宓想出国,就因跳高成绩不合格延迟了大半年;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因游泳成绩不合格,不得不努力补考。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差点儿因为身高不达标被拒清华大学校门之外。
和90多年前的学校相比,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对体育成绩的要求好像并不严格,但即使是对待尚处于“初级阶段”体育达标,一些学校仍然热衷于考前突击训练、魔鬼训练,搞得学生疲惫不堪,丧失了运动锻炼的兴趣,也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衷。
其实,脑科学已经证明,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元素来平衡大脑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保持头脑敏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放学回来明明已经很累了,但是还要坚持去参加篮球队的训练;如果暑假的早上八点钟,户外游泳池的水还很冷,但教练也要求队员游上一个小时;如果在足球比赛中不论输赢,都能与队友愉快合作;如果每周都有十几个小时和小伙伴一起运动,而不是整天看手机或者打游戏……那么,这样的孩子在生活和事业上当然就更有可能有正确的态度和毅力。
马约翰曾说:“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让我们家长和学校、老师一起努力,多给孩子一些运动时间,在运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忍耐力、毅力以及正确看待输赢的态度,让他们未来的路更宽广、人生更幸福。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刘波 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