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拼搏过的人,都是赢家。所以,即将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们,已经跨过了人生第一道真正的坎。怎么去纪念这个日子,怎么去规划今后的道路?近日,网友“玉兰”在千岛湖论坛发帖,呼吁关注“后高考时期”
原帖:因为高考,六月注定是激情澎湃的一个月度。十年寒窗苦读,对莘莘学子来说,既是一段痛苦而充实的经历,也是一段激情而温暖的记忆。但是,走出考场之后,考生们紧绷的神经陡然放松,有不少考生无所事事,整天在同学聚会或者网络游戏、睡懒觉中度过,需要考生家长以及社会提前关注“后高考时期”。
网友所说的“后高考时期”,指的是高考结束到发榜前的时段。这是一个管理的“真空期”,老师完全放手,家长由“严管”变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是一个关键时期,高度紧张之后一下没了约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孩子们,容易以放松的名义,放纵自我,打乱生活规律。这也暴露了两方面极为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一是把高考作为求学的终点。具体表现在:高考之前,就有不少家长激励学生要努力,考上名校就出人头地了;以倒计时方式告诉学生,再过几十天、几天你们就彻底轻松了,父母也不再管你们了。高考一结束,就有考生撕书、烧书、扔书、卖书,在高考结束到上大学这段“空窗期”内,很多学生根本不碰书,没有家长督促起床,没有补课,没有学习压力,成为上学以来最放松的一个假期,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享受青春,对继续努力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这样的大学学习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二是学生没有规划意识和能力。在漫长的小学、中学、高中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是在被规划、被管理的环境中成长的,而一旦到了没有管理、约束的环境,很多学生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缺乏自主规划、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这一特点的不仅仅是在“后高考时期”,上了大学,这样的问题仍将继续。
其实,上大学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从全世界范围看,读大学应该是所有求学生涯最辛苦付出的阶段。在美国,中小学是相对轻松的,进入大学之后,所有大学,不管是“宽进”,还是“严进”,都必须是“严出”,学生要完成学业毕业,必须接受高强度的教育和学术训练,没有学生会把高中毕业考进名校作为人生成功的终点,他们可能在高中毕业时,做一件庆祝自己成人的疯狂的事,但随后,就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包括以自己的努力解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不再向家人伸手。这强调的不是升学的价值,而是成长的价值。
所以,正处于朝阳蓬勃的少年,不妨珍惜“后高考时期”这一段宝贵的时光,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因为在校学习而来不及做的事情,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留下属于这个年龄的美好记忆,也是对三年高中生涯的最好注脚。
比如,扬弃过去为考试而学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读一读以前没空读的书,从阅读中收获理性的成长,在阅读中重新发现自我。或者,做一点过去没空做的运动,比如游泳、网球、舞蹈、轮滑……只要没有危险的都可以去尝试。静静地发个呆,伸展一下被强负荷学习压了太久的躯干,让年轻人的气息从头脑向每一处肢体流动。可以写一点与学习无关的文字,比如同学录、日记,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就是对自己这些年的总结或感触。
不久,就可以带着一个强健的体魄到大学校园里去,以旺盛的精力开始在高等学府求索知识,开始大学学习生涯。
(记者 王筱倩)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