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山城多了很多找工作的大学生,和应聘“暑期工”的高中学生。日前,网友“玉兰”在千岛湖论坛发帖诉说了自己招聘“暑期工”的事。过程中,一些细节引人深思。
原帖:暑假期间有不少资料需要整理,想招一个高中毕业生做暑期兼职。招聘信息通过一些渠道散播出去后,3天时间接了30多个电话,基本上是家长打来的,语气急切,只有2个电话是学生打来的。我招聘暑期工,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你是否真的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不少学生对兼职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混日子的人不能用;二是这个工作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互动,因此对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倾向于选择更主动更积极性的学生。所以家长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要包办太多,因为这种情况下,孩子即使应聘上了,对他和企业也没有好处。
从网友的帖子里可以看出一个重点,那就是“找暑期工,父母比孩子更着急”。这不由让人想起最近正在发酵的“陪子应聘”事件。说的是7月19日,在重庆毕业生大型双选会现场,90后毕业生仍然是主力军,不少求职者在父母陪同下前去应聘。90后的小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令面试官惊讶的是面试过程中小唐一言不发,而唐父却一个劲地询问面试官,小唐偶尔想发言也被父亲打断,索性就玩起了手机。
在这条新闻出来的短短数小时内,国内各大新闻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更引起网友的热议,其中以网易新闻最多,跟帖达8000多条。有人认为父母爱子心切,担心孩子初入社会,不会识人被骗;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包办一切,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爱不可以成为包办孩子人生的理由。记者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包办婚姻已经不再流行,而包办工作却成了一种趋势。无论是网友口中的父母更着急,或者是90后毕业生父母招聘会上喧宾夺主,都是父母包办工作的一个个现实标本。它们作为包管式教育思维的延续,表面看体现了家长的一片苦心,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适得其反,反而帮了倒忙。比如那位求职的90后小唐,居然在面试过程中玩起了手机,虽说是因为插不上话,但在如此正式的场合玩手机,是不尊重面试官的体现,也是父母太过溺爱的反射。
记者认为,一个人要找工作步入社会或者是提前体验社会生活,除了要具备学历、专业技能、劳动能力外,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独立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完全独立,凡事都要依赖父母,又怎么能胜任工作?连家人都对他都不放心,把他看成孩子,用人单位又怎么能信任他?所以无论是父母的应聘电话还是“陪子招聘”,都是一份不合格的面试答卷,会给招聘单位留下很差的印象,录用机会不大。
父母的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在求职时,当然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但也应该仅限于找信息、当参谋、提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醒,而不是亲自上阵,当无所不包的“求职保姆”。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信心,鼓励孩子独立求职,独立参加面试,独立与招聘单位沟通,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完成各项挑战。同时,求职者自己也应摒弃依赖意识,拿出勇气和信心来,自己去找一找、闯一闯、试一试。
毕竟,没有谁能够在父母的臂弯里躺一辈子,早晚都要长大,都要独立,更长的路还得自己走。
(记者 王筱倩)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叶青 范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