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闻舆论监督
  发布时间:2009-02-02 15:21:11   
刍议新闻舆论监督

[论文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运用独特的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社会生活和公共准则的方向进行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见及看法,帮助人们明确合法与非法、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最终达到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达到化解矛盾,改进工作,服务百姓的良好氛围。宣传和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开展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之职,也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    社会责任

                                                     

舆论,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群众的言论;监督,就是察看并督促。舆论监督除了新闻舆论监督外还有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对社会、国家进行监督,如游行、集会、演说、民意调查等都是最有力量的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运用独特的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社会生活和公共准则的方向进行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可以说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见及看法,帮助人们明确合法与非法、是与非、美与丑的界限;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最终达到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达到化解矛盾,改进工作,服务百姓的良好氛围。回顾党的执政史,舆论监督犹如人与水、空气,须臾不离。

一、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提起新闻舆论监督,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负面报道”,也就是“批评报道”。其实不然,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监督法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又可以监督办事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很重视报刊的批评功能。他们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批评报道的重要性,而且亲自在报刊上组织批评报道,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并对几次重大的舆论监督案件亲自作出批示。朱�基同志对被老百姓称为“焦青天”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倍加赞赏,赠予“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十六个大字,并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都要支持舆论监督”。 李瑞环同志早在1989年就做过这样的论述:“我们的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展示和渲染落后现象,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由此可见,舆论监督既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特别是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监督可以促进工作程序的制度化,强化办事人的责任意识,使之改变高高在上、瞎指挥的不良风气,从而有效地解决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现象,促进工作发展。但是舆论监督不是目的,是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般的媒体,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它都有最抢眼、最贴近百姓生活的舆论监督类栏目,比如人民日报有《社会观察》,央视有《焦点访谈》,网络有人民监督网,今日千岛湖有《丑丑存照》等。这些媒体都通过舆论监督为社会产出了一定的效益。的确,新闻舆论监督是阳光下最有力量的批评,比如某某单位的领导遇到不可告人的事时,总是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不怕上告,就怕上报。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是单纯的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而是在批评的同时,从效果上突出广大人民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宣传国家法律在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纠正与惩处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比如200749《今日千岛湖》曾报道过“阳光车站乘车秩序有待改善,”2008326曾报道过“乡村小河道堆满了成堆的柴。”322刊发了“森林公园挖树为哪般?”这些事实通过报道后,立刻引起了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即出台了制度和处置办法。尤其是2008107报道的“康庄路上护栏墙显示了真正的豆腐渣工程”后,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果断措施,次日就开始全部整修。还有200871刊登的“说说热情服务”一文后,有关部门当天晚上就召开全体员工会议,进行对照检查。这些报道足以能够说明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它既能促进事业发展又能为人民服务。真正体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也能说明新闻舆论监督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最后都要给人们力量,给人们信心,给人们勇气,给人们希望。由此可见,开展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力克重重阻力

新闻舆论监督与党和政府的工作不是对立的,它本身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时,经常会遇到重重阻力。

一是采访难,只要是舆论监督类采访,记者常常会吃“闭门羹”。个别单位和个人不接待记者、不安排采访不说,还对坚持采访的记者强行阻拦,限制记者的行动。比如2001年《中华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某某民政局长时受到难堪,最后还上了法庭;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在采访有关黑心棉之事时,记者在采访中受到了层层阻碍等等。

二是取材料难,做舆论监督类节目需要大量事实准确的材料,因为它是以充分可靠的证据来说明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的。只要素材越多,效果就越好。可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由于常常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更谈不上配合支持,所以使舆论监督缺少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少数单位,只要知道要曝光,都不会讲事实、出证据。使舆论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三是发稿难。在平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只要遇到所谓的“曝光”类新闻,基本上都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是能按常规报道,而另一手则是作为体验采访。比如有时记者在现场采访这类新闻还未回单位,说情的人或电话就已经到新闻单位;有的是动用领导关系“打招呼”;有的则是动员记者的亲戚朋友“施压力”;还有的是采取利诱的方式企图让记者放弃发稿等等。如此一来,许多稿件被迫“枪毙”。比如1996年淳安有一酒店发生一起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笔者曾亲临现场采访,刚到单位茶还未喝上一口,单位领导就说:上级来指示了,该新闻暂时不用,具体什么时候用待定……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四是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难。有些单位只要新闻媒体为他们贴金则热烈欢迎,一旦揭丑了,肯定会出现不支持、不合作的态度。如2003年淳安曾有100多户居民购买还不到一年的住房却出现较大裂逢,当时媒体去相关部门采访,所到之处要么不见,要么只是看在平日工作关系的面子上才勉强接见,既是见了也只是免谈和避开此事,大都则是闭门不见、踢皮球,以推卸责任为由,不愿挑担子,或者是不理不睬。

五是解决问题难。有些事情虽然进行了舆论监督,但少数单位却总会找借口说事实有出入而不予解决;有的则是口服心不服,只作检查不解决问题;有的则是以事情复杂为由,拖而不决。比如我县目前报道较多的《小区乱停车现象严重》,《城区的噪声污染该管管了》,上级媒体报道的《公车私用真的管不了吗》等等这些报道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分析“难”的原因,主要是新闻法制还不够健全,导致一些被批评的单位或个人从狭隘利益出发,不仅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而且消极抵触,老虎屁股摸不得,一旦批评矛头指向自己,就暴跳如雷,或通过关系找路子说情,或找相当一级的领导出面打招呼,认为“曝光”批评弄不好会伤人,会激化矛盾。否则是少数领导喜欢隐恶扬善,总是以“维护稳定”为名限制舆论批评,把舆论监督扼杀在摇篮中。导致舆论监督的路越走越窄。像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运行十年,1998年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占全年节目的47%,可是到了200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17%。作为对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一定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力克重重阻力,客观真实地对各种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丑陋现象进行彻底的揭露和鞭笞。

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法

新闻工作真正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又是“把关人”,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既要监督别人,更要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既是宣传员,又是服务员,因此要强化“代言人”意识,真正履行好“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的职责,用最佳的分寸和方式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

一要处理好“帮忙”与“添乱”的关系。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则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报道中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维护权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还要增强意识,要设身处地地为政府着想,将理解、支持和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为党和政府分忧。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党和政府现阶段可以解决的,而不是给党和政府出难题。对重大问题、重大情况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印象随意拔高或贬低,更不能夸大和歪曲事实。同时还要讲目的、讲艺术,讲原则。决不能脱离中心工作,为政府工作加压。

二要注意上下结合的关系。新闻舆论监督不仅是针对政府管理同时也是针对全社会的。报道中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又要对人民群众的情绪加以疏导和引导,既要依据“上”,又要依托“下”,要上下结合,只顾“上”而不顾“下”,容易脱离群众,无法准确而及时地反映舆情民意;只顾“下”而不顾“上”,容易使舆论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地实现引导教育作用,甚至出现误导,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舆论监督工作才能使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进而使被监督对象感受到强大的行政压力和舆论压力的良好效果。

三要处理好适度与越位的关系。新闻舆论监督有别于法律监督,它不具有强制性,它是通过新闻媒体用“曝光”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在监督方法上注意把握好度,力求做到轻重有度,深浅有度,恰到好处。同时还要掌握分寸和火候,把自己摆在与被监督者平等的地位来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既不能言辞过激,单纯地一味指责、渲染落后、发泄不满,又不能隔靴搔痒,要做到恰如其分,有助于帮助监督对象改进工作。尤其是对人们倍加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监督时,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冷静思考,审时度势,摆正位置。用摆事实,讲道理来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报道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对新闻事实的所有细节都要核实清楚,切不可用“大概、可能、差不多”为借口,更不能道听途说,把捡来的垃圾当成宝贝,要注意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包括被批评者的意见,切勿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不但自己要理性地分析问题,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要分清真相和假象。在采访中,尽可能多掌握方方面面的材料;要用政治家的思维,从整体、全局的高度研究这些现象。在采访对象中,绝不能夸大其词、隐瞒真相,要有正确的情感定位,防止情感缺位、错位、越位,决不凭个人意愿用事。特别是涉及国家利益.安全、民族宗教,人事,群体性上访、突发疫情以及其他一些涉及面比较大的典型案件和敏感问题时切不可公开报道,必要时用《内参》报送有关领导作参考。比如笔者今年曾写过一篇《千汾线开通后的困惑》一稿,也是通过《内参》形式进行报道的。有些话题还可以采取负面问题正面报,正面新闻反面报,消极问题个别报的形式来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比如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后,宣传应从领导重视、处理事件、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等方面进行分析报道,避免出现不稳定因素。但报道必须要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采写必须到现场像警察办案一样获取证据。不断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追求舆论监督的最佳效果。

四、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大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美国新闻史上著名记者普利策曾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即发出警告”。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的功能是强大的,但舆论监督的功能更大。俗话说,舆论监督是双刃剑,监督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着自己。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练好内功,提高综合素质,扎扎实实地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首先要认真学习,加强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既然舆论监督是一种正面宣传,是以鼓励、表扬、推介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弘扬的东西,让人们在各类报道中去领悟真善美,效仿真善美,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本领。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为标准,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为准绳,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其次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舆论监督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舆论监督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把握好适度和时机。同时还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后果,要通过准确的事实和透彻的说理,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帮助人民群众排除困难。不能为谋取私利以“曝光”相威胁,同时还要禁止“有偿新闻、人情新闻、以稿谋私”,防止所谓“无冕之王”等错误思想的腐蚀影响,杜绝滥用监督权力而导致另一种腐败,俨然“钦差大臣”或“包打天下”的侠士,并且还要与人为善,不当“法官”、“裁判员”。既要打“苍蝇”,更要讲“原则”,真正做到创新监督方式,讲究监督艺术;做到帮忙不添乱,疏导不点火,鼓劲不泄气,尽责不越位,谋求舆论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为淳安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习读本

2、舆论监督定义,http://baike.baidu.com/view/425484.htm

3、刘畅,《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幕:有记者安全受威胁,20040329《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