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出民生新闻的持续传播力
  发布时间:2009-02-06 14:15:52   
“策划”出民生新闻的持续传播力  民生新闻的品质问题一直成为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探讨的焦点。2008年浙江收视市场出现了一个现象,90%的开播两年以上的方言民生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都在下滑,下滑幅度在13%至50%之间。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以方言表现形式而津津乐道的民生新闻开始走向收视的疲劳期。而同样是在浙江收视市场,嘉兴广电总台的普通话民生新闻“小新说事”却保持着收视率持续稳中有升的态势。是什么使得“小新说事”逆市而涨呢?就“小新说事”而言,笔者注意到它2008年以来在选题上所下的功夫,注意到它随着选题策划的加强进而提升了新闻品质。由此,笔者认为,坚持选题策划是其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2008年1至8月,“小新说事”主题策划系列报道有《嘉兴名牌今安在?》、《嘉兴生活成本调查》、《人间有爱》、《勤俭持家》、《小本生意》、《第三百六十行》;节日特别策划有“3・5”《雷锋天天见》、“3・8”《职业女性》、母亲节《追忆妈妈》,还有情人节、“八一”建军节的特别策划;特殊时期特别策划有大雪灾时期的《风雪无阻》、春节的《温暖》系列、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的《特别记忆》、抗震救灾时期的《情牵汶川》和《高温》系列、奥运系列等;突发事件策划有《四岁女邓佳》、《崩溃的冷暴力》等。
    这些策划紧扣每个时期的社会热点,紧扣每个时期的主题宣传精神,密切关注老百姓的社会敏感神经。“小新说事”在提升新闻品质的同时,收视市场的反馈也有上佳的表现,平均收视率达到10.5%,比上一年同期提升了8.25%。

    时政背景下的民生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的时代感和受众认同感
    “小新说事”的策划比较成功地找到了时政宣传与大众生活的关联点,实现了角色转换。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政府加强经济工作引导的方向。“小新说事”把镜头推近曾经在嘉兴风靡一时的老牌子,去捕捉他们的前世今生,在追溯历史中,让人们重温了曾让嘉兴人风光的益友冰箱、张萃丰蜜饯、糜老大内衣、皇冠灯具和海鸥电扇;在追忆和寻找中,让人们体会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体验到产业发展与科技投入、市场开发的关联性,激励人们坚持企业发展。这样的宣传退去了“教化”,增加了受众的认同感;这样的策划报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引领人们感受时代、感受发展。
    2008年6月份,我国面临国际油价一路攀升的形势,不少民众都在担忧生活成本增加带来生活压力。此时,媒体怎样做才能起到稳定大众情绪,理性看待经济形势的作用呢?“小新说事”策划播出了系列报道《嘉兴生活成本调查》,从平民百姓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况说起,真实反映了人们生活成本增加的现状,同时帮助百姓分析了价格上涨与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工资收入增加的内在关联之处。随即,栏目组又策划了一个系列《勤俭持家》,报道那些草根阶层,以自己顽强的谋生能力和甘于挣小钱的踏实人生态度追求梦想。之后,栏目组又推出了反映市井小民艰苦创业辛劳谋生的系列报道《小本生意》。持续的系列报道,依托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把镜头的触角深入到平民百姓的小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百态,更反映他们坚韧向上的奋斗精神。

    公共事件背景下的民生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的舆论力量和受众关注度
    南方雪灾发生后,“小新说事”随即策划了《风雪无阻》系列报道,跟踪记录了在大雪漫道的天气里,送奶工依旧在凌晨上路;送水工依旧把饮用水按时送到居民家中;120急救人员依旧救死扶伤;交通事故施救人员更加忙碌;自来水抢修人员奔波在风雪之中。这些报道用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突显出人们与雪灾抗争的精神。这样的报道在寒冷的大雪天给观众带去了他们想要了解的公共信息,同时,更让他们感觉到来自媒体和社会的人文情感。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小新说事”不仅连续报道了嘉兴人民支援地震灾区的热血行动,还为急切想回家探望灾情的在嘉兴打工的四川民工解决购买火车票的难题。“小新说事”一边报道这些川籍民工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焦急心情,一边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为那些迫切想回家的民工免费送去了火车票。在处理一些社会突发事件上,也不忘媒体的社会责任,力图在报道中体现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方向。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曾发生过一起一名女工因为17岁的女儿不争气跟人“私奔”,气得想跳楼的事件。“小新说事”没有把报道的关注点聚集到渲染现场上,而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和观众探讨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子女恋爱的问题上,在满足人们“看新鲜”欲望的基础上,引领观众正确思考生活,体现单体事件对社会大众具有的普遍警示意义。4月份,嘉兴市区一位老人因为股市震荡,受不了刺激住进了医院,“小新说事”也没有把这个报道处理成一条社会新闻,而是结合了对大量市民的采访和对心理医生的采访,分析股市震荡中的股民心态,提醒股民正确面对,把编辑部的策划意图体现到具体的采访报道之中。这样的策划报道,不仅有新闻性和关注度,而且还提升了新闻附加值,体现出舆论的力量。

    日常生活背景下的民生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的厚重度和受众情感偎依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遇到过新闻“淡季”,尤其是电视,然而“小新说事”在“淡季”里依然出彩。在春节过后的一段新闻“淡季”里,推出了《第三百六十一行》人物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了私家“侦探”、新闻报料人、酒后代驾员、墓碑凿字匠、遗体化妆师和银行押运“镖师”。这组反映特色小人物的报道一出来,观众既感到好奇和新鲜,又生出许多感慨;既耳目一新,又备感亲切。这组系列报道过后,又策划了一组《人间有爱》,报道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把人间真情阶段性升温,令观众记忆深刻。这样的选题策划较好地解决了新闻缺少“由头”的问题,使散落在生活角角落落的故事有了一个报道的理由。从播出效果来看,这样的报道更能激起观众情感的涟漪和对栏目的收视期待。在日常的节假日报道策划中,也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用报道去拨动人们情感的心弦;突出体现一个“特”字,用特别的人物经历去诠释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三八”妇女节的报道就带领观众走近了有着特殊经历的女性生活:“退休的女市长”、“女法医”、“女轮胎拆换工”。母亲节的报道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孩子(没有暴露其姓名和相貌)给羁押在看守所里的妈妈通电话。在电话中,观众感受到了即使是一个在押犯人,她的母爱也是伟大和包容的。

    宣传力的提升来自成功的选题策划
    新闻报道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人和事。报道什么?怎样报道?“小新说事”以受众为中心选题,以民本思想去记录,以多元的姿态反映社会生活背后的因果关系,以情感和法律的力量施教于民众。新闻是客观的报道,新闻又是意识形态思想的体现。新闻是带着采编者的策划意图而体现的。新闻切不可策划,但是,新闻报道需要策划来提升品质和传播力。“小新说事”采用的是新闻策划各种组织手段中的选题策划手段。策划的主要思路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周期中,运用小视角、大范畴、深层次、说事情、谈看法的报道形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特殊人物或是一类人物,对某一种现象、某一个问题进行主题揭示。“小新说事”的选题策划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宏观主题,微观着手;主题宣传,用事说话;反映社会,用人体现;表达观点,平民立场;报道现象,从道德和法律视角去审视。
    收视期待来自对独特东西的挖掘
    “小新说事”之所以能够把选题策划的几个特点发挥出来,是建立在这个栏目组人员深入现实生活的能力,了解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程度,新闻敏感的素质和电视叙事手法的掌握。从《第三百六十一行》这个选题策划中,观众看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特殊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墓碑凿字匠在茫茫人海中隐藏在那么一个冷落的角落,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有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记者的生活深入和独特的新闻敏感,又怎么能被摄入镜头。在汶川大地震时期的报道中,又在新闻大战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东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与地震灾区的地市台取得了联系,传递出了最新、最快的来自灾区当地的地方新闻。这些新闻镜头是和中央媒体和四川卫视不完全一样的,很是新鲜,给在嘉兴的川籍民工传递出了更多的信息。
    在奥运期间,栏目在奥运的大环境下,通过深入采访,连续播出了一组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的人物报道,这些人物原本就生活在嘉兴,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91岁老人打醉拳》、《老黄77  虎虎有生气》、《独臂神投》等。这些报道不仅让观众看了热闹和稀奇,更展示了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嘉兴民间十分活跃的主题。由此,我们觉得观众之所以对“小新说事”有比较高的忠实度,就是因为它经常不断地能给观众带来“同样的新闻不同样的故事”,这些鲜活的新闻,都来自于生活深处,总是能让观众产生新鲜感和亲近感,以至于对它有着强烈的收视期待。这也是它在众多民生新闻进入收视疲劳期时还能保持旺盛的收视高峰的原因所在。
  (本文收视数据来自于CSM传媒研究公司)
  (作者单位: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
  责任编辑:宋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