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看”新闻“养”新闻
  发布时间:2009-02-19 13:51:35   
“听”新闻“看”新闻“养”新闻  现在的新闻报道工作已越来越受到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大多设立了相应的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新闻报道,称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为新闻干事,报社则称之为通讯员。笔者就职于杭州市环保局宣教中心,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新闻干事工作在基层,没有报社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优势。在报社有时是“线索不断滚滚来”:单位邀请、热线电话、短信报料等等。当新闻干事,就没有这些获取线索的“好处”,大都需要自己去找“米”下锅。因此,如何在平常工作中去找新闻,成了新闻干事的必备素质。笔者从近5年的工作中感觉到,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当新闻干事也能写出好新闻。
    从检查中“听”新闻
    杭州市下属有15个县(市)、区(开发区),一年中会有许多环保检查、督查、调研。上级在安排这些工作时,有时会特别指派宣教中心新闻干事参加。没有指派的,也允许新闻干事参与。在检查、督查、调研过程中,少不了要听取各单位的汇报,因些就有了在汇报中去“听”新闻的机会。汇报可能事无巨细,数字听起来也比较干燥,但却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去发现新闻点。今年3月,笔者参加了赴县、市的生态建设调研。在淳安听取千岛湖水质保护工作介绍时,得知他们聘请了8名水环境专家当护水顾问的情况,笔者当即觉得有新闻价值,当晚写成了《淳安聘请8名水环境专家当顾问》一稿,很快被《浙江日报》、《中国环境报》等刊用。
    除了听汇报,有时从基层的叹苦经中,也能“听”到新闻。去年7月,笔者随局领导到拱墅区调研放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同志感叹,放射源管理从卫生、公安部门移交环保后,碰到了老企业失控、专业知识又少等一些难题。据此,笔者写成《基层放射源管理隐患多》,被《中国环境报》等刊用。
    从材料中“看”新闻
    在部门里当新闻干事,经常会看到环保信息、经验交流之类的材料。这些材料,时效性不怎么强,写得也较冗长。笔者在看这些材料时,会比一般人多个心眼。去年5月,从市环保局信息材料中,发现了几个月前杭州市法制办《关于住宅区复合型噪声管理职责分工的法律意见》的回复。想到时值春末夏初,快递公司、牛奶配送等这些住宅区复合型噪声投诉又将有所增多,于是,就采访了局信访科、法规处和分管局领导,写成了《杭州新型噪声管理条分缕析》一稿,被《钱江晚报》、《中国环境报》等刊用。《中国环境报》编辑部还特地为这篇文章画了职责分工图,以较大篇幅在头条位置刊出,收到了较好效果。
    从工作中“养”新闻
    笔者感到,新闻干事除了善于发现新闻以外,还要会“养”新闻。也就是说,将那些当时不太好写、不太好发或者发出来也是“小块块”的新闻题材,暂时放一放,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写。还在前年,就听说要在钱塘江建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进行数据联网。几次都想写,可写了几句“要怎么样”之后,就没东西可写了。于是,就把它“养”到去年3月,待全部完工后再写。从以前的“要怎么样”,变成了“已怎么样”。结果,《钱塘江饮用水源实行即时监控》被《浙江日报》和《中国环境报》、《人民日报》等10多家媒体采用。
    通过这些做法,经报社记者、编辑的指导,笔者每年在《浙江日报》等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稿件50多篇,在《中国环境报》上有三分之二的稿件是各个版面的头条。当然,和报社记者相比,新闻还写得不够活,深度也不够。
    (作者单位:杭州市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