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和筛选网络语言
  发布时间:2009-04-13 14:23:27   
如何规范和筛选网络语言

“史上最毒后妈”、“史上最牛钉子户”等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史上最……”的用法似乎成了一种时尚,频频见诸报端。
    自超级女声热播以来,“PK”一词从网络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被广泛运用到传统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也时有出现。
    陕西华南虎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让“PS”这一颇具专业色彩的网络词语经媒体传播,迅速“平民化”……
    有别于传统语言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迅速传播,那么,网络语言到底该不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如何规范和筛选网络语言呢?

    网络语言可分为两大类
    笔者认为,中文网站中出现的网络语言大体可分为汉字网络语言和非汉字网络语言两大类。
    一、汉字网络语言
    旧词新义:如青蛙(丑男人)、恐龙(丑女人)、马甲(注册新ID 隐去真身)、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沙发(第一回帖人)、潜水(只看帖不回复)、稀饭(喜欢)等。
    生造新词:如东东(东西)、雷倒(吓倒)、分特(晕倒)、围炉(打群架)、跌股(没面子)、拍砖(批评或点评)、爆头(把人打得脑袋开花)、抓狂(行为失常)等。
    流行网语:如饿滴神啊(源自电视剧《武林外传》)、顶你个肺(源自电影《疯狂的石头》)、你太有才了(源自赵本山小品《策划》)等。
    网络术语:如版主、主页、点击、黑客、链接、博客、抓图、闪客等。
    二、非汉字网络语言
    语音谐音:如521(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88(Bye-bye)、CU(see you)3X(Thanks)等。
    象形符号:如:-)(笑脸)、:-D(张嘴大笑)、Zzzz……(睡觉)、@-@(一个戴眼镜的人)等。
    缩略词语:如MM(妹妹)、GF(女朋友)、LG(老公)、BT(变态)、LM(流氓)、LZ(楼主)、BS(鄙视)、FB(腐败)等。

    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
    网络语言是为适应网民在网上交流而产生的,网上交流的特殊语境,决定了网络语言具备有别于传统语言的一些特点。
    便捷性
    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方便。网络语言用字节俭,尽量突破传统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产生了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并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便捷性的集中表现是大量谐音词和缩略词的应用。
    形象性
    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这些网络符号形象传神,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把批评叫做“拍砖”。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诙谐性
    网络的匿名性使网上世界十分自由、轻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往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网上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再如网民把白领、骨干、精英合称为“白骨精”,让人忍俊不禁。
    随意性
    网络语言的另一特点是随意性。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新词汇,难以坚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语言本义,很多是与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相悖的。
    与随意性相关的是网络语言频繁地更新换代,十分不稳定。如早年网上一度非常流行的大虾(大侠)、菜鸟(新手)等词,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
    低俗化
    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在网上蔓延,不可避免使得部分网络语言出现低俗化。同时,网络也与现实中一样,一些网民由于话不投机,就会骂人,这也使语言出现了低俗化。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使得这种低俗化更为突出,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等随处可见。如今,网络语言的低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新闻报道采用网络语言必须掌握的原则
    网络语言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在话语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但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有一个甄选、规范、保留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过于前卫和过于保守都是不适宜的。因此,新闻媒体使用网络语言,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形式相融原则
    汉语媒体上出现的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必须能够融入汉语体系,原则上应采用汉字,必须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
    网络语言以迅猛之势发展,对传统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汉语文化及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的外来语需经历语言、语法的汉语化改造之后,还要在语义上接受汉文化的严格考验,才能被汉语接纳。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数字、符号、拼音和英文字母等。这些词汇彻底抛弃了汉语的汉字基石,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汉语的阅读难度,也无形中对汉语的根基形成冲击,并造成一部分受众对电视、报刊上时不时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对于上面提到的非汉字网络语言,媒体新闻报道采用时要慎之又慎。
    约定俗成原则
    新闻报道是面向公众的,而不仅仅是面向某一特定人群(比如网民)的。因此,必须选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较为通行的那些网络语言。要把符合词汇规范化和群众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跟由于临时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随机词、随意拼凑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区别开来。
    有些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普及,如“版主”、“黑客”、“博客”等,恐怕无人不晓。但如果有些网络语言完全丧失其本来面目,将传统规范的语汇彻底变乱,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那些数字加符号加字母的网语表达方式,会让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如“201314”(爱你一生一世)、“KMP”(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这种表述恐怕就只能限于特定网民之间的交流,很难登上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再如近来在青少年网民中火爆传播的“火星文”,往常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被无数的繁体字、符号、冷僻字和乱码取而代之。这样的网络语言,媒体更要敬而远之。
    不可替代原则
    一个词语在词汇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与使用的价值,是由于它的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没有另外一个词语能代替它。传统的、固定的现有语汇系统,有时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于是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这对丰富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如媒体上频频出现“驴友”一词。“驴友”特指自助旅行、野营和探险爱好者,传统语汇中没有一个词能够替代它,因此“驴友”已为广大受众认可。再如“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灌水”指没有实际内容的网上聊天或发帖跟帖,这些词语活泼幽默,方便时尚,生动有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换成正规词语表达,可读性就会很差。
    反之,如果传统语汇中一个词表意已经很明确,就没有必要用一个新词来替代它,除非新词特别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讲究品位原则
    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要把粗话脏话等低俗化的语言拒之门外。
    网络流行语的滥用,也是低俗化的一种表现。无须考证或者根本无从考证的事情,动不动冠以“史上最……”之名。“都是××惹的祸”、“××并快乐着”等程式化的语句,也在新闻标题中频频出现。并不是说这类语句不能出现,但用得过多过滥会让人觉得语言贫乏,读之生厌。须知,新闻报道需要个性化的新鲜语言。
  (作者单位: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宋晓农